我國農業生産佈局和結構將因氣候變暖而變動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06日 11:15)
新華網北京5月6日電 農業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1985年以來,我國已連續出現了18個全國大範圍的暖冬,面對全球氣候的逐漸變暖,未來我國農業生産佈局和結構將會因此而出現變動。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據中國氣象局氣候特別顧問丁一匯教授介紹,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影響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溫度增加1攝氏度時,大於10攝氏度積溫的持續日數全國平均可延長15天左右,冬小麥的安全種植北界將由目前的長城一線北移到瀋陽—張家口—包頭—烏魯木齊線。
氣候變暖還將使我國作物種植制度發生較大的變化。丁一匯説,據計算,到2050年,氣候變暖將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從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而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一熟制地區的面積將減少23.1%。
此外,氣候變暖後,我國主要作物品種的佈局也將發生變化。華北目前推廣的冬小麥品種,因冬季無法經歷足夠的寒冷期而不能滿足春化作用對低溫的要求,將不得不被其它類型的冬小麥品種(如半冬性)所取代。比較耐高溫的水稻品種將在南方佔主導地位,而且還將逐漸向北方稻區發展。東北地區玉米的早熟品種逐漸被中、晚熟品種取代。
丁一匯説,氣候變暖後,蒸發相應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顯增加,將會使我國農牧交錯帶南擴,東北與內蒙古相接地區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70公里左右,華北北部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農牧交錯帶界線將南移20公里左右。農牧過渡帶的南移雖然可增加草原的面積,但由於農牧過渡帶是潛在的沙漠化地區,新的過渡帶地區如不加保護,也有可能變成沙漠化地區。(姚潤豐)
責編:李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