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推廣農業節水技術為千萬畝農田“解渴”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4日 00:22)
新華網長春4月13日電(記者 王強)“一條龍坐水種”“行走式節水灌溉”“玉米大壟雙行地膜覆蓋”……13日在吉林省乾安縣讓字鎮和鱗字鄉召開的全省春耕播種現場會上,這些農業節水抗旱技術吸引了來自全省各地農業幹部的目光。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吉林省今春旱田缺墑面積2700多萬畝,水田缺水70萬畝,如何採用節水抗旱技術取得250億公斤的糧食生産預期目標,成為全省幹部群眾必須直面的一個課題。在春耕播種現場會上,吉林省副省長楊慶才説,吉林省中西部地區的大部分地塊耕層含水量都滿足不了種子正常萌發的需要,因此抗旱保苗是當前全省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次現場會之所以選在乾安縣開,是因為這個縣在抵禦嚴重旱災奪取糧食豐産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該縣普遍施行的“一條龍坐水種”“行走式節水灌溉”“玉米大壟雙行地膜覆蓋”(簡稱“大雙覆”)等農業技術,使這個地處吉林西部旱區、生態條件全省最差、境內沒有一條河流的縣份,從1997年産糧17.3萬噸一躍為2003年的71.4萬噸。
乾安縣委書記趙洪奇介紹説,“一條龍坐水種”當地農民在近幾年農業生産實踐中摸索出的春季抗旱播種和苗期抗旱模式,這種方法僅需2人便可以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注水、播種、覆土、鎮壓“一條龍”作業;“行走式節水灌溉技術”是苗期抗旱的一種新模式,根據這項技術研製的“行走式節水抗旱壟作施水播種機”具有速度快、省水、省人工等特點。以玉米為例,利用這種機械播種較手工播種每公頃可節省玉米種子10公斤。而利用另一種農業機械--苗期施水灌溉機每畝地施水4噸,即使在無雨的條件下也可以使作物幼苗維持生長二三十天;地膜覆蓋技術從早期的覆膜瓜菜擴展到玉米“大雙覆”和雜糧雜豆,不僅提高了地溫,而且增強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增加了單産。據測算,通過覆膜每公頃可産玉米12至15噸,是普通種法的2倍。
責編: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