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地方“兩會” 關注基層百姓醫療現狀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6日 21:49)
CCTV.com消息(今天):今天的社會關注,繼續關注地方“兩會”。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是各地人大、政協“兩會”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代表和委員們也提出了很多涉及這方面的議案、提案。不少代表、委員呼籲,基層衛生力量的建設是醫療改革的薄弱環節,應該予以加強。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加強基層衛生力量建設
代表、委員們認為,現在城市的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大型醫院,一些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不是設施不齊全,就是醫務人員素質不高。有些地方新建或改建的居民小區甚至沒有社區衛生服務用房。居民有了小病,也得往大醫院跑。對此,廈門市政協委員張百萌建議要改變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狀。
廈門市政協委員 張百萌:“我覺得就是要‘抓住兩頭,放開中間’,抓住兩頭就是要辦好一到兩所大型綜合醫院,使它能夠在醫療教學科研和指導下級醫院解決疑難問題上,能夠有相當的實力。”
張百萌委員進一步解釋説,“放開中間”指的就是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和社區醫療機構的投入,培養大量高素質的社區全科醫生,把更多的社區醫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還有委員建議,社區醫療機構也要增強服務功能,比如在社區中開展居民健康調查,設立家庭健康檔案等。
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基層衛生力量更加不容樂觀。由於配套設施不完善,缺醫少藥,不少地方鄉村一級的醫療體系幾乎發揮不了作用。福建廈門市的政協委員會在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之後,向政協會議提出了《關於廈門市鄉村衛生機構建設現狀的調查與對策》,認為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脫節、財政撥款不到位,是影響當地鄉、村衛生機構發展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人大代表劉慧勤認為,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職能單一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市人大代表 劉慧勤:“應該賦予鄉級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更多的公共衛生職能,應該説讓他們和社區醫生一樣,作為老百姓健康的守護人。”
關注基層百姓醫療現狀
除了建議要在硬體上給予基層百姓更多的醫療保障之外,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對正在一些地方開展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表示出極大的關注,代表、委員們認為,這種“政府出大錢,農民出小錢”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得到了實惠。
農民只要從口袋裏掏出10元錢,就能使自己在未來一年內得到醫療費用的基本保障。在江西、廣西、江蘇等地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表示,這種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通過政府財政補貼和農民自願交少部分錢,有效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的狀況。
低收入人群、外來務工人員的醫療保健問題也是各地“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浙江省人大代表張力成的《關於儘快建立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制度的議案》説,僅在浙江瑞安市人民醫院,去年就有200多名病人因無力支付醫藥費而一走了之,欠下醫藥費用70多萬元,他們中大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流浪者和貧窮無助者。
浙江省人大代表 張力成:“一個是政府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要出一部分錢 再加上募捐一部分錢 再醫院負擔一部分 給這些低收入無法支付醫療費的群體 給予最基本的醫療。”
杭州市今年的政協會議收到的136號提案也建議,要建立主要針對城市流動人口的“城市合作醫療”,為越來越多的打工者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
一項關於農村衛生服務現狀的調查
這裡有一個調查結果,是安徽醫科大學從2000年到2003年,對安徽省的肥西、渦陽和蒙城三個縣5000個農戶家庭走訪調查後的得出的。通過它,我們可以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衛生服務的現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被調查的安徽省的肥西、渦陽和蒙城三個縣農民慢性的病患病率居都超過了10%,並呈逐年上升趨勢。
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飲食結構不合理。調查中發現,稀飯、鹹菜、麵條、饅頭是農戶一日三餐中最常見的食譜。因此,消化道疾病和營養不良相當常見。
農民有病不就醫的比例依然很高。渦陽縣有50%的被調查農民有病不就診,六成以上被調查農民不就診的原因是經濟條件差。
有六成以上的被調查農民的主要就診場所是村衛生室。農村醫療資源匱乏,缺醫少藥、醫療設備不足、醫務人員水平不高的情況比較突出。
農村健康教育普及率嚴重不足,農民衛生知識匱乏。被調查的三個縣的農民普遍反映,缺乏健康知識的有效獲取渠道。
調查還發現,文化越高患病率越低。文盲、半文盲、小學生等低文化層次人群的患病率高於其他人群,被調查的三個縣農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都在30%左右。
農民慢性的病患病率高居不下。
農民生活水平較低,飲食結構不合理。
農民有病不就醫的比例依然很高。
農村醫療資源匱乏,醫務人員水平不高。
農村健康教育不足,農民衛生知識匱乏。
農民文化越高患病率越低。
責編: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