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陳水扁扮“悲劇英雄”與台灣的“悲情意識”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1日 12:06)

  環球時報消息:陳水扁深知其中奧妙,因此一再企圖以刺激大陸的方式,製造“又被大陸迫害”的假象,騙取台灣民眾的同情和支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隨著選舉的日益臨近,媒體和學者都在分析影響台灣選舉結果的幾大因素,美國和大陸當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點。但在我看來,影響台灣人民投票傾向的最大因素還是文化背景。台灣人 民在投票上令外界“看不懂”的所有行為,幾乎都可以在歷史的概念中找到它的根源。

  “就算是要死,也要死在自己人手中”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為什麼在所謂西方民主國家中被認為是投票命根子的“經濟議題”,在台灣卻不是那麼回事兒。老布什總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大敗伊拉克的薩達姆,當時他在美國民眾中的支持率超過了70%,但在不到一年後的大選中,卻栽在名望遠不及他的克林頓手中。當時克林頓最著名的口頭禪是“笨蛋,問題出在經濟上”。這在台灣,尤其是南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在南台灣,我們聽到的口頭禪是“就算是要死,也要死在自己人手中”。這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中壯年以上台灣人的想法。

  台灣的文化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逃避與悲情”的文化。眾所週知,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台灣人之所以會在很久以前開始到台灣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逃避”,這未必是要追尋多好的生活,更主要的還是逃避官府的壓迫、逃避天災和人禍。美國在西部拓荒時期,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是當時美國人的主要想法。同樣是移民,美國在西部拓荒時代留下來的樂觀進取精神與移民台灣的“逃避”觀念,由於當時背景不同,在後來的文化發展上留下了完全不同的軌跡。

  通過與大陸對抗獲取人民支持的做法,幾乎從未在選戰中失敗過

  既然有“逃避”,其背後必然就是“悲情”。無論是從開始有“逃避”的想法,到隨之而來的逃避的過程,到最後再定居,這中間飽含災難、悲傷與痛苦,這種印象會深深地烙在台灣移民心中,而且往往會在“父教子、兄教弟”的過程中,一代代地傳下去。

  這種背景再加上台灣光復後一連串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衝突,以及國民黨政府遷臺後若有似無的歧視,乃至與大陸對抗所形成的“受壓迫心態”,都在有形與無形中強化了這種“悲情”與“被壓迫”的意識。於是,在“壓迫”與“被壓迫”之間,形成了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我們”與“他們”的劃分。

  這種“我們”與“他們”的概念,往下發展就是“我們是好的,他們是壞的”、“我們是被壓迫的,他們是壓迫我們的”、“台灣是我們先來的,他們是後來的,但是強佔了我們的資源”。最後,很輕易就形成一種道德命題的説法:“我們是愛台灣的,他們是不愛台灣的。”於是“賣臺”的帽子,很輕易就戴到了對方頭上。

  這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台灣民主發展初期,一種所謂“壓不扁的玫瑰”的説法直到現在還經常被具有“被壓迫情結”的政治人物拿出來用。台灣政治人物直到現在還在這種“被壓迫情結”中,去汲取個人的政治養分與政治資源。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這次“總統大選”中,陳水扁一再企圖以刺激大陸的方式,製造出一種“又被大陸迫害”的假象,來騙取台灣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從李登輝任“總統”開始,通過與大陸對抗以取得人民支持的做法,幾乎從未在選戰中失敗過。在這樣的“悲情”氛圍中,在政客的操縱下,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理性辯論的空間。

  “逃避與悲情”孕育出“認命”心態

  “逃避與悲情”情結還有其另一面。在相當程度上,這是一種所謂的“審時度勢”後的“認命”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台灣人民在“了解情況,發現無可逃避”後,會産生“認命”心態。

  這樣的認知背景,對台灣人民的投票行為有相當大的影響。當台灣當局做得太過火引起大陸反感時,台灣人會看看美國人的態度和臉色;如果美國也生氣了,台灣人就會很擔心。這種擔心,會影響他們的投票傾向;但如果只是大陸單方面對台灣施壓,可能只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當陳水扁提出“公投制憲”説,甚至把它搬到美國紐約去説之後,他在台灣的民意支持率反而會上升;而同樣是“公投制憲”一事,當布什總統公開對陳水扁提出警告後,他在島內的支持率就下降了。這與台灣人民是否真正要求“公投制憲”本身的關係並不大,而是與美國是否支持的態度有關。當然,其背後還是深層的文化背景在起作用。民進黨內早就有人提出“左拒中國、右拒美國”,但一直沒有成功,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台灣還沒有孕育出足夠的“反美”土壤。

  陳水扁決不可能在“公投”問題上妥協

  毫無疑問,陳水扁在選舉壓力下,決不可能在是否于明年3月20日舉行“公投”問題上妥協,因為如果一旦他做出退讓,必然導致選情崩盤。這個動作不會被台灣人民看成是理性的選擇,反而會被認為是軟弱,不夠“悲情”,缺乏足夠的犧牲精神。一旦這種情況出現,陳水扁在選舉中必敗。另一方面,如果放棄了“公投”議題,陳水扁根本無法再找到一個具有如此深厚的民主與歷史結構性的議題;更何況它還披上了道德外衣。例如,所謂的“黨産議題”就沒有足夠的歷史結構縱深,很難成為主導性話題。

  所以,陳水扁目前的做法就是:一方面利用各種渠道向美國私下解釋示好;另一方面,在公開場合,他還是不脫離“悲情”劇本,強調他是為了台灣的民主而受到各方打壓,他扮演的是“悲劇英雄”的角色。這是陳水扁在大陸和美國雙重夾擊下所擬定的策略,也是合乎台灣文化根源的選舉策略。(特約記者 夏民)

  >>>進入專題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