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提高百姓生活質量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7日 16:03)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這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把社會保障、就業、人民健康、教育和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全面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物質基礎。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一些新問題逐步顯現出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速度,造成大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一些地方不惜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一些地方幹部更多關注的,是財稅上繳及招商引資數額,忽視關係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的社會事業的發展。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單純靠經濟發展速度遠遠不夠。今年春夏我國部分地區發生的非典疫情就是一個實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指導思想,可謂抓住了我國發展問題的要害,正當其時。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超越傳統的發展觀,樹立新的發展觀。經濟是社會的基礎,但社會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複雜的“有機體”,經濟增長不能代替社會發展。要擯棄單一地以GDP作為衡量發展的指標,倡導反映總體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體系。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多地關注健康、教育和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水平,滿足百姓的需要。我國對教育的支持遠遠沒有到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為85%,大學入學率為11%。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保障百姓的受教育權;在解決了溫飽後,百姓對文化産品的需求慾望越來越強。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百姓拿出更好的文化産品;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大政府衛生經費投入,讓百姓能看得起病。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級政府加快轉變職能,將政府職能更多地放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如何為社會提供安全和公共産品服務,為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服務等,政府需加以更多的重視。以社會保障為例,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還停留在建設初期,覆蓋面窄,如何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需要各級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有必要對現有的領導幹部業績考核體制進行改革。要從偏重考核經濟指標,改變為考核綜合性指標,擯棄片面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政績觀。要把關係到人民群眾生活的就業率、社會保險率、青少年的入學率、教育投入率、公共衛生和安全的保障程度、文化建設等,都納入幹部政績考核體系,激勵各級幹部為民幹事情、謀利益。(記者 林紅梅)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