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民營水利改革引來清泉潤沂蒙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6日 19:50)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聯播):今年山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沂蒙老區人民依靠自建的小型水利設施解決了乾旱缺水問題,年終歲末,在十六大“改革要有新突破”的精神指引下,他們決心進一步發展“民建、民有、民受益”的農村民營水利。

  位於山東沂蒙山區腹地的蒙陰縣白楊峪村,以往這個季節本應是鄉親們冬季“貓冬”的時候,但今年,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一片車水馬龍,熱火朝天,大搞民營水利建設的場面。

  住在山東費縣武聖堂村的村民岳立堂對建起小塘壩,大旱之年保用水的感受最深。山東費縣武聖堂村村民岳立堂:今年始終沒有下場透雨,但我家的地全部都灌上了,就是全村每家每戶都能澆上地,要沒這個壩攔着,你就是奔小康、發家致富,什麼都是空想。

  沂蒙山區十年九旱,以前鄉村集體為改善生産條件,也曾建過塘壩,但有人用沒人管的狀況,使工程20%失去功能,60%遭到毀壞,近幾年,為抗旱保豐收,由農民自辦小型水利工程的形式在沂蒙山區悄然興起。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縣委書記宋法亮:這種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建設起來的民營水利工程就是在原有建管體制上的機制創新。

  地處沂蒙山區的費縣、蒙陰等地將集體名下的幾千處小型水利工程以拍賣、租賃方式轉給農民,並進一步拓寬改革思路,只要小型水利設施符合縣鄉村整體規劃,農民申請了,就允許建,農民缺錢縣鄉貸款幹,政府還用水泥做獎勵,派技術員駐村搞服務。新機制帶來新變化,從河叉、塘壩到小流域治理,處處涌動着農民建設小水利的熱潮,建起來的小水利工程是建國50年來修建工程的1.5倍,蓄水量增加了近1億方。黃土莊村村民姬光權:我們這個壩是全村人的不動産,蓄水如存錢,用水像取息,這個壩為我們的生活帶上小康生活,這個壩不僅我們受益,子子孫孫都能受益。

  目前,8萬多座小型水利工程遍佈沂蒙山區,民營水利改革使農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倍多,如今,富裕起來的農民眼光更亮了,膽子更大了,他們要建更大的工程,要把水的文章做足做透。 (大勇 喜子 王利 學厚)

責編:柳博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