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十六大)特寫:走進"牛村"話小康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3日 10:56)
新華社哈爾濱11月23日電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這回農民養奶牛的勁頭更足了!”在黑龍江省雙城市的養牛專業村--育人村,村黨支部書記楊鳳斌近來特別高興。
走進育人村,明顯感覺到牛比人多。院墻外、大樹下、道路邊,隨處可見一頭頭黑白花奶牛在悠閒地吃草、散步。
這個僅有253戶農民的小村,幾乎家家都在養奶牛。村委會主任王福祥自豪地説:“我們村大牛、小牛現已達2900多頭,人均2.4頭,僅賣奶一項年人均純收入就超過5500元,已經邁進小康‘門檻’。”
王福祥説,原先這個村是“一個月過年,兩個月耍錢(賭博),三個月種田,六個月幹閒”。自從瑞士雀巢公司落戶雙城市以後,村裏從1996年起引導農民養奶牛,這下全年都忙活開了。生活好了,人們的精神頭也足了,村民們搞起了秧歌隊,每逢閒暇時都要扭上一扭。
記者在村裏遇到正趕牛往家走的農民郎加東。談到黨的十六大,郎加東高興地説:“我從電視上看了開幕式,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句話很有感慨。像我們這樣的農區,就得進行結構調整,養奶牛是最好的方向,既能轉化糧食,又能奔小康。我家現有奶牛41頭,一年純收入6萬多元,比我原先種玉米時高出6倍還多呢!”
指著自己家新蓋不久的磚瓦房,郎加東滿懷信心地籌劃起未來,他説:“明年我準備再建一棟牛舍,爭取把奶牛發展到50頭。”
從2000年才開始養奶牛的農民王立權,現在也確立了自己的目標。他説:“原先我家只種了30畝玉米,一年能純掙3000多元,僅夠吃用的。看著別人家靠養牛生活好了,我覺得再不養就被落沒影了。現在我家養了4頭牛,年收入7000多元,明年打算再增加一頭,爭取3年邁進小康‘門檻’。”
看著農家院裏裏外外的一頭頭奶牛,支部書記楊鳳斌告訴記者,村裏剛剛開了一次支部會,確定了一個“宏偉”的發展目標,即到2005年時,全村奶牛存欄量增加到5000頭,人均4.2頭,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到2008年,奶牛存欄量達到1萬頭,人均8.4頭,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記者孫英威 邢路續)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