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了望新聞周刊:中國不容錯失的八大"戰略機遇"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6日 23:29)

  中新網消息:本月十一日出版的《了望》在“十六大特別報道”中,以“機遇”為主題,全面分析了未來中國將面臨的戰略起點、戰略機遇等。

  《不容錯失的戰略機遇》一一詳解擺在中國和中華兒女面前的“八大機遇”。

  文章在前言中説,中國人一直到現在都忘記不了近現代歷史上曾錯失的幾次重大戰略機遇。因為錯失機遇,中國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到二十世紀前半葉間,度過的是風雨飄搖、國弱民窮甚至任人宰割的屈辱日子。

  歷史學家説,渾然不覺“外面的世界”而沉浸於“天朝上國”迷夢中,是導致錯失重大戰略機遇的主因。

  文章認為,上世紀後20年,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和致力於經濟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國力倍增,不僅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敬,更使自己站在了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起跑線上。

  文章強調,但中國還難以陶醉於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中。中國共産黨人對於被世界各國都看作是“重要戰略機遇期” 的新世紀頭二十年,正以格外緊迫的心情,表現出非同尋常的重視。

  機遇之一

  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安寧期”

  過去20多年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國的和平外交努力功不可沒。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判斷,今後一二十年,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全球化也不可逆,和平與發展仍將是時代的主題,中國可以繼續爭取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經濟建設。

  從國際形勢走向來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説,國際力量對比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相當長時間內,世界格局仍將是一超多強局面,當然,不確定性也會增多。

  阮宗澤認為,就中國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除台灣問題外,很難有別的事態能把中國捲入戰爭狀態,從而中斷中國的經濟建設進程。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進一步趨好,是中國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的一大有利條件。新世紀開始後,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將重點轉到經濟合作上來。中國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工作正如期推進,並取得重大進展。東盟國家看到了中國的發展是他們可以利用的機遇,而不是威脅。他們也希望能通過和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達到共贏的局面。

  機遇之二

  確立中國在世界新格局中戰略地位的“孕育期”

  全球化和多極化乃世界潮流所趨,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面,全球化增強了大國利益傾向,從而為多極化注入了新的動因。另一方面,全球化加劇了大國實力變動,從而為多極化提供了新的條件。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伯裏教授預計,如果中國能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如2010年以前),以7%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和相應的貿易增長率發展下去,到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會達到2萬億美元,貿易進出口額會達到1萬億美元,均佔屆時世界該兩個總額的5%以上。即世界經濟大國的兩上條件都具備,成為多極世界經濟中的新的一極。

  機遇之三

  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騰飛的“推進期”

  用“日新月異”形容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再恰當不過了。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直接。可以肯定地説,未來一二十年,世界性産業結構的大調整和基礎大創新,科技將繼續取得巨大突破和發展,高新技術的迅速商業化將不斷開拓出超人意料的世界新興市場並激發出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不僅給全球經濟發展,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推動。在這樣一個新科技時代,打贏一場事關新世紀全局和本國地位的科技大決戰,已成為世界各主要大國的戰略目標。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實力佔有明顯優勢,發展中國家則在面臨巨大壓力的同時,有了技術跨越的機遇。就我們來説,在許多方面,不必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發揮後發優勢,改造産業結構,發展新興産業,實現跨越發展。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認為,針對處在突破邊緣的科技領域,中國只要採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選擇幾個我們確實有優勢、影響面相當廣,而且帶動力量相當強的領域,比如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生命科學,力求重點突破,走在世界前列,就能實現跨越發展。

  機遇之四

  利用經濟全球化和産業轉移高水平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的“成熟期”

  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王文元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戰略機遇。因為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性的經濟結構大調整。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畢吉耀説,整個來看發達國家現在都處於調整産業結構的過程中,都力求在不斷産業輸出中佔領先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將製造業向外輸出和轉移,對中國新世紀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機遇。

  機遇之五

  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磨合期”

  加入WTO,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創造了機遇。“走出去”自然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內容。從現在的國際形勢看,“走出去”戰略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走出去,會開闢發展的新天地。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加裏貝克爾認為,在今後幾十年,窮國生活水平帶來的挑戰將是世界發展的一個機遇。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勞動力、産品和金融市場等市場要放開;其二是人力投資,包括教育與培訓;其三是經濟要開放。

  機遇之六

  解決我國現行體制和結構深層次矛盾、加快制度創新的“突破期”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修澤教授説,目前改革攻堅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膠着”狀態。因此,在未來一二十年內,我們不僅要解決尚未解決的體制和結構方面的深層次矛盾,還要針對國內外新的環境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進行制度創新。

  常修澤認為,從總體上分析,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存在三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是市場化改革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第二類問題是進入新世紀後國內外形勢變化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

  機遇之七

  在世界範圍內發揮中國人力資源優勢的“成長期”

  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是發現機遇、利用機遇,促進發展的主體。人口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巨大壓力。

  但王文元認為要從兩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我國的教育發展不上去,這麼多人又沒有技能,那麼這13億人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包袱;反過來看,如果他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兩個方面都存在,關鍵是我們怎樣做。如果着眼於人才向世界市場輸出,中國的人力資源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且將面臨着大好時機。

  機遇之八

  不同文明的融合給弘揚中華文化帶來的“拓展期”

  “911”事件導致的後果並不僅僅是一個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它還有別的意義。阮宗澤説,就是促使更多的人思考和關注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和共處,認識到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應當成為相互聯絡、合作和發展的紐帶,而不應成為衝突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陳德照分析,21世紀,不是一種文化吃掉另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代替另一種生活方式,而是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在這個趨勢中,淵源深厚的中華文化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

責編:小心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戰略機遇期”的論斷撥動了歸國博士心弦(2002/11/14/ 16:20)
  • 聆聽春潮涌動聲——從十六大看歷史性機遇(2002/11/13/ 16:08)
  • (黨心連民心)“戰略機遇期”的論斷撥動歸國博士心弦(2002/11/13/ 15:22)
  • 投資黃金 是機遇?是風險?(2002/11/12/ 13:51)
  • 人民日報: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2/11/12/ 09:32)
  • 十六大代表分組討論認為:必須緊抓戰略機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2/11/10/ 19:43)
  • 與時俱進看神州:再看上海抓機遇 (2002/10/30/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