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六大特稿:事非經過不知難
————13年發展的啟示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9日 11:02)
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 1989年6月,中國共産黨十三屆四中全會在海內外的廣泛關注中召開。會議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繼續推向前進。13年後的金秋,黨的十六大即將開幕。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人民,正以昂揚奮發的風姿,闊步邁向民族復興的光輝前程。
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帶領全國人民闖過一個個風口浪尖,用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開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航程。
事非經過不知難。13年的不尋常歷程,令人鼓舞、振奮,更給人以啟迪、深思。
總攬全局,審時度勢。13年,一個主題貫穿始終:牢牢把握髮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沒料到幾乎每個商業區路旁都高聳着熠熠生輝的銀行———其中不乏發展銀行和商業銀行。沒料到處處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手機交響樂鈴聲……”2002年7月,美國《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約翰 巴爾扎爾在文章中寫道:“北京的速度令人驚嘆”。
“13年的發展確實驚人。”日益繁華絢爛的京城,讓年逾七旬的老人王孝濤發出由衷的感喟。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祖國13年來的艱辛開拓、輝煌跨越,成為王孝濤一生經歷的至深銘記。
發展,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復興歷程昭示的深刻主題;發展,是13年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高揚的強勁旋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國際風雲變幻,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處變不驚,沉着應對,始終堅持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堅持正確的外交方針,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解決溫飽,到總體上實現小康;從香港回歸,到澳門回歸;從加入世貿組織,到成功申辦奧運會;從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誕生,到“神舟”號飛船成功升天……奮進的中國在一天天崛起。
“13年中,我們頂住了西方國家對我國施加的壓力和制裁,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我國的建交國從137個增加到165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外交部部長唐家璇由衷地説,“13年的外交成就,充分展示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駕馭複雜國際局勢的卓越領導才能”。
在和平的環境下,發展也並非閒庭信步。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的發展提出嚴峻的挑戰:發展,面對的是國際市場的競爭角逐;發展,需要決策者宏闊的國際視野和深遠的時代眼光。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的回憶,讓人仿佛又回到1997年下半年。金融風暴橫掃東南亞。此時,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剛剛5年,中國的老百姓對“金融危機”幾乎沒有什麼概念。人民幣會不會貶值?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否抵抗風暴的襲擊?
可喜的是,風暴中,中國政府頂住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穩定亞洲金融市場和防止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發揮重要作用;有條不紊地推進各項金融改革,逐步建立現代金融體系;努力擴大內需,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決策下,歷經風暴洗禮的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平穩健康。1998年以來,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7%以上。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13年裏,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髮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難題,駕馭我們事業的航船揚帆前行——
針對經濟領域的“過熱”苗頭,靈活運用宏觀調控手段,成功實現經濟“軟着陸”。從1993年到1996年,國內生産總值保持年均11.6%的增速,商品零售價格漲幅從高峰時期的21.7%降至6.1%;
面對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全國軍民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在1998年的夏季譜寫了一部壯美的抗洪詩篇…… 。
改革帶來的陣痛沒有影響前進的步伐:國企改革、農村稅費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滲透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進一步推動思想觀念和生産力的解放。 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沒有影響開放的擴大:從沿海到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中國正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自信地迎接加入世貿組織的風雨洗禮……
“事非經過不知難。看到今天的成就,想起13年的坎坷、挑戰,不能不讚嘆:我們有一個堅強成熟的黨,有一個視野開闊、能力卓越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戴相龍行長的感慨道出了人們共同的心聲。
破解難題,創新實踐。13年,一種精神伴隨征程:以與時俱進的勇氣不斷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改革就是一場革命,就是在不斷破解矛盾的過程中,為事物發展開闢道路。
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事業。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稱之為“中國共産黨人的偉大創造”,“當然不會一帆風順。這裡面最難的是國民經濟中最有實力的國有經濟,如何與市場經濟結合。”
歷史性的難題呼喚歷史性的創新。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産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這些理論上的一系列新突破,為國有經濟尋找到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方式、途徑開闢了道路。
持續深入的改革,調整了國有經濟的佈局,促進了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雖然近年來國有經濟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到2001年底,國有資産總量達109316億元,比1995年增長91.4%,國家財政收入的50%來源於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國有經濟日益展現出蓬勃生機。
“破解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難題,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能力的一個集中體現。”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孫英回顧説,“黨中央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必須善於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
孫英列舉的兩個實例,生動説明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時的睿智—— “在進行國企改革攻堅之前,我們已着手建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業保險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3條社會保障線。這就為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必要的社會環境。在農村改革中,我們注意穩定完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同時又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保了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改革中難題重重,謀發展知難而進。13年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用創造性的實踐破解着一道道課題——
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啟動科教興國戰略,努力把經濟增長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找到一條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不遺餘力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初步理清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辯證關係;
適時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合理佈局和協調發展,正確處理了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係;
從嚴治黨,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初步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
正視市場經濟給人們利益關係、思想觀念帶來的深刻影響,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3年來,我們面對的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後,迫切需要在實踐層面作出回答的新課題。”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黃宏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説,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既是鄧小平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也是把這個事業不斷推向新階段、新境界的開創者。”
把握機遇,開創未來。13年,一條道路指向輝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回首過去,輝煌的業績已載入民族復興的史冊;展望未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迎來新的機遇,面臨新的挑戰:
——如何按照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結合新情況、新實踐,加深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再認識,以不斷加深的規律性認識,指導我們的事業再創新的輝煌?
——如何集中力量解決好關係經濟建設和改革全局的重大問題,順利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個新臺階?
——如何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加強管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努力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縱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一、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重要講話語重千鈞,催人奮進。
形勢逼人,不進則退。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教授、全國黨史研究會常務理事邵維正深刻地指出,放眼今日之世界,經濟全球化大潮既起,科技革命日新月異。“各主要大國都已瞄準未來5至10年,設法為21世紀綜合國力競爭搶得先手。從美國把21世紀初定為維持其‘一超’地位的‘機遇期’、俄羅斯將未來5年定為強國戰略‘重大考驗期’,到日本‘經濟新生計劃’、歐盟‘電子歐洲’計劃、印度的‘跨越性發展戰略’……十年一瞬,決定着盛衰之機。”
把握世界大勢,指引發展方向,江澤民同志要求全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谷安林認為,江澤民同志一句話中包含5個“新”字,言之切切,其義深深。表明黨中央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從實踐層面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作出了規劃。
與時俱進的事業,呼喚與時俱進的理論。“13年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闖過一個個關口,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實踐中繼承、豐富、發展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這種繼承、豐富、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所長李崇富指出:“堅持鄧小平理論,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過去我們成功的保證,也是我們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克服挑戰、締造輝煌的唯一正確指南。”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世紀之交,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始終強調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強調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勇於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其他方面的創新,中央黨校教授趙曜説:“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實踐中展現給人們的開拓創新形象。”
一個負責任的政黨,總是自覺把民族使命擔在肩上;一個永葆生命力的政黨,總是時刻走在時代前列,勇敢迎接每一個挑戰。“歷史證明,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心胸開闊、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的黨,是一個不斷開拓、不斷進取、永遠走在時代潮流前面的黨,是一個樸樸實實、扎紮實實為中國百姓辦事的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冷溶激情滿懷地説:“創新,創新,再創新,這就是‘三個代表’思想指引下的中國共産黨,面向未來的精神狀態。”
“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雲濤萬里紅。”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風雨兼程,銳意進取,不斷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這是輝煌實踐的13年,這是理論創新的13年。沿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方向,中國共産黨一定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孫承斌 楊國強 李術峰)
責編: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