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大興安嶺林火為何仍未滅? 武警森林指揮部參謀長説原因  
08月13日 11:04

    中國青年報消息 8月12日,軍民聯合撲救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火災的戰鬥已經進入第16天。就火災撲救工作的進展狀況和當前面臨的困難,武警森林部隊指揮部參謀長樸東赫少將今天上午在內蒙古滿歸鎮救火前線指揮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樸將軍首先介紹了前段撲救工作的情況。自7月26日發現火情後,森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支隊長陶謙首先帶領部隊趕赴火場。目前,在已經發現的所有火場中,武警森林部隊負責1、2、3號火場4處火點的撲救任務。

    截止到12日早晨,森警大興安嶺支隊和呼倫貝爾市支隊的1000名指戰員,經過艱苦作戰,已經打好隔離帶,控制了2號溫河火場的兩處火點,但隔離帶內仍在燃燒;3號火場9日晚上出現新的火頭後,森警部隊立即投入150人緊急撲救,目前已基本控制,撲火隊員正在加緊打隔離帶。

     8月10日,1號烏瑪火場的西北和東北部分別出現兩處新的火點,火勢較猛。由於火場距離較遠,煙霧較大,致使直升機無法降落,森警部隊不能及時通過機降到達。而此前在1號火場執行撲救任務的500名官兵已經連續作戰5晝夜,人員極度疲勞。為了迅速撲滅大火,武警森林指揮部從黑龍江總隊迅速調集500人前往增援。樸參謀長説,預計到12日下午,這500名官兵將全部空投到火線,爭取13日凌晨對火場實現合圍。

     針對媒體報道撲火進展時所用的“控制”一詞,樸將軍特別作了解釋。他説,準確地講,對火場的描述應該用“基本撲滅”、“撲滅”和“完全撲滅”的説法,而這次使用“控制”一詞,是一種模糊説法。“實際上,是在對撲滅沒有真正把握的時候,才用‘控制’這個詞。”

     原來,和以往的森林火災不同,這次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大火,是地表和地下同時燃燒,形成立體火。有的火場,表面看上去明火已被撲滅,但由於原始森林內的落葉堆積年代久遠,形成了一定厚度的“腐殖質土”,這種松軟的“土”被地表火引燃後形成地下火,很難有效撲打,對付這種“立體火”的有效辦法,只能是開挖隔離帶,將已經燃燒的森林和尚未起火的林區隔開。因此,控制並不等於撲滅。

     樸將軍告訴記者,當前的滅火工作面臨諸多不利因素。首先是乾旱的氣象條件。從7月14日以來,林區就沒有下過雨。根據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在8月16日以前,該地區仍然不會有明顯的降雨過程。嚴重的乾旱導致林區濕度下降,着火的危險性加大。“連看上去是綠的樹葉和草,也都可能燃燒。”樸將軍説。此外,風力微弱雖然可以防止火勢迅速蔓延,但也導致火場煙霧瀰漫,影響觀測視線和飛機起降。

     其次是火場距離遙遠,地形複雜,給滅火帶來極大的不利。以1號烏瑪火場為例,這裡離滿歸鎮的直線距離在200公里以上,離林區簡易公路的直線距離也在50公里以上。如果從公路出發步行,盡最大努力至少也要走3到4天才能到達現場。因此,滅火人員主要靠直升機空投。但飛機數量少,造成兵員輸送的嚴重困難。有的火場處在溝岔山地,普通人即使站在附近,也很難發現火情,必須依靠經驗判斷,並且溝岔地火線長,很難合圍。還有的火場遠離水源,撲救人員從數公里外的地方花上兩三個小時背回的一袋水,幾分鐘就用完了。

     第三,這次大火屬於地表和地下同時發生的“立體火”,撲火隊員主要是用鐵鍬鐵鎬開挖隔離帶,其他裝備雖然充足,但基本上不能發揮作用。樸將軍詳細介紹了開挖隔離帶的程序:先是撲滅地表的明火,清除地表的雜草和灌木,然後刨開幾十厘米厚的腐殖質土層,再將下層的石頭挖開,最後挖出生土。一般説來,一條完整的隔離帶寬達1.5至兩米,深50厘米以上,相當於一條戰壕;很多火場的隔離帶都長達幾十公里,因此工程量非常大,直接影響撲火速度。

     四是機降點數量少,距離火點遠。到現在為止,1、2、3號火場一共只有5個直升機降落點。從火線到機降點,平均直線距離達到5.5公里,最遠的有13公里。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飛機能夠保證將給養及時運送到機降點,但負責給養運送的隊員從機降點到火線,往往要走一天一晚。這一情況導致參與給養隊員數量增加,客觀上減少了直接撲火的力量。據樸將軍介紹,在現有的3000名救火兵員中,有500人不直接撲火,而是沒日沒夜地背給養。 (陳傑人)



責編:趙瑋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