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不經意變化,歷史性轉折——來自“菜籃子”工程的報道
|
07月24日 11:06
|
|
|
改革開放的中國創下了許多世界紀錄。
這卻是一項讓老百姓從自家餐桌變化中體會尤深的紀錄:中國年人均蔬菜佔有量達到311公斤,遠遠超過世界人均105公斤的水平。
這一領先的紀錄得益於1988年以來實施的“菜籃子”工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仿佛不經意間,老百姓的餐桌上發生着變化:廣大北方居民冬日餐桌上當家的“蘿蔔、白菜、土豆”這“三件寶”走入了漸行漸遠的歷史;農貿菜市場映入眼簾的是“雞、鴨、魚、蝦、豬、牛、羊”應有盡有的新鮮禽肉和“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紛呈的新鮮蔬菜。
從長期短缺、品種單調,到供求基本平衡、品種豐富多樣──我國“菜籃子”産品的供給在十多年間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
這轉折,發生在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宏觀環境下;這轉折,出現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之際;這轉折,是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生活的真實寫照。
從長期短缺到供求平衡
排長隊購買冬儲大白菜──這曾是許多北方城鎮初冬時節的街景。
那年月,別説花樣繁多的蔬菜,連肉、蛋、奶都是“高檔食品”,猶如“王謝堂前燕”,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肉類、禽蛋、奶類、水産品、水果等主要鮮活農産品的供需矛盾愈發突出。
百姓盤中餐,情係中南海。“菜籃子”工作,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1988年5月,“菜籃子工程”開始實施。我國從此開始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用系統工程的辦法,將産、銷通盤考慮,解決副食品供應緊張問題的探索與實踐。
此後,江澤民總書記多次強調“菜籃子”工作的重要性,明確要求各大中城市要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發展副食品生産,保證市場供應。國務院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和部署菜籃子工作,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菜籃子工程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各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以及“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實行,推動了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
在資金投入和基地建設方面,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格局;在市場體系建設和培育方面,形成了以集貿市場和零售商業為基礎、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菜籃子”市場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方面,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基礎上,各級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各地建立了“菜籃子”産品生産發展基金和副食品風險調節基金,充分發揮政府在組織、管理、綜合、平衡、適時調節等方面的功能。
全方位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大提高,為“菜籃子”生産、流通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給“菜籃子工程”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改革給“菜籃子”建設注入了動力,“菜籃子”建設也為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農村經濟改革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形成的“菜籃子”産品統購包銷、低價供應的制度得到改革,産品價格隨行就市,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民可以按照價格信號自主發展多种經營,這就為“菜籃子”産品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
──“菜籃子”産品流通形成國有、集體、個體多渠道競爭、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一大批種養專業戶、個體運銷戶、多種形式的聯合體和股份合作制企業,在“菜籃子”流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菜籃子”市場體系建設有了較大發展。全國各類農産品批發市場已發展到4000多家,作為連接生産和銷售的中心地位已經確立,各地越來越重視發揮批發市場的信息導向和産品集散作用。
如今,全國“菜籃子”産品的産銷運行已實現了市場化,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大生産、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
實施“菜籃子工程”以來的十四年間,是我國城鄉居民飲食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這十四年,在糧食生産穩步增長的同時,我國蔬菜、肉類、禽蛋、奶類、水産品和水果等六大類鮮活農産品的産量以年均7%到13%的速度增長。
豐富充足的“菜籃子”,使城鄉居民食品消費質量明顯提高,營養結構得到較大改善。2000年人均消費口糧206公斤,蔬菜110公斤,食用植物油8.2公斤,食糖7.0公斤,肉類25.3公斤,蛋類11.8公斤,奶類5.5公斤,水産品11.7公斤,大部分超過國際平均消費水平。
把千家萬戶的菜園子鏈結成大産業
豐富多彩的“菜籃子”,把農民千家萬戶的菜園子推向了市場,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帶出了一個大産業。
十多年來,“菜籃子”産品的生産供應從以城市郊區為主轉變為城郊與農區並舉,農區發展“菜籃子”産銷勢頭持續高漲,日益成為大中城市“菜籃子”産品的主要供應者。我國蔬菜生産已基本擺脫了“農家菜園”的佈局結構,形成區域化大規模生産基地格局,並與日益成熟的全國蔬菜大市場相銜接。
在市場無形之手的調節下,蔬菜生産的投資主體、經營形式也由單一轉向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生産者、經營者、企業集團甚至外資參與到“菜籃子”産銷中來,使“菜籃子”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産業。
統計表明,目前,我國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334.7萬公頃,總産量4.05億噸,每年的蔬菜生産總值約2800億元,在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居第二位。
與此同時,蔬菜生産的技術含量快速提高。十多年前,壽光人率先實驗成功了冬暖式大棚種植技術,使蔬菜冬天生産成為現實。如今,在廣大北方菜區,節能型日光溫室工程在大範圍內推廣;在南方菜區,每年遮陽網設備的應用量日益擴大;在城市郊區,標準化菜田面積佔到總量的一半左右。全國蔬菜雜交優勢品種的應用率已達95%。
在有“中國第一號菜籃子”之稱的山東壽光,無土栽培、音樂培植、氣體肥料、磁化水滴灌等蔬菜種植的最新技術得到廣泛運用;太空椒、扁桃南瓜、小粒西紅柿、彩色茄子等最新瓜菜品種應有盡有。
隨着基地建設的科技含量和規模化、區域化、設施化程度越來越高,蔬菜産業的“鏈條”也不斷向前後延伸:一頭向農民的田間地頭延伸,促使農民生産高附加值的品種;一頭向分選、包裝、初級加工、儲藏保鮮等産後環節擴展,增加了農民增收的環節。
“菜籃子”産業向縱深發展,增強了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在不少地區,“菜籃子”産業成為農村經濟支柱産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目前,“菜籃子”産品的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貢獻份額佔到三分之一,很多農民靠發展“菜籃子”脫貧致富。
——黑龍江省通過大力發展“菜籃子”産業,實現了總量供給有餘、上市均衡、市場繁榮,從根本上扭轉了“菜籃子”産品長期短缺的狀況,由菜籃子産品調入大省變成了調出大省,“菜籃子”産品銷往全國27個省份。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天津市“菜籃子”産業在自身結構調整過程中,逐步向生産、生態、生活休閒型轉化,各種形式的綠色生態農業、觀光休閒農業、素質教育農業不斷涌現和發展,“菜籃子”已成為都市型農業的主導産業,在優化農業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
——安徽2001年農民人均“菜籃子”産業收入859.3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5%,和縣、明光等縣市,“菜籃子”産業的稅收佔財政總收入的20%到40%,成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柱。
——在全國最大的“菜籃子”生産基地山東,瓜菜、果品、畜禽、水産成為全省農村最具活力的四大支柱産業……
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産業結構調整和重點項目建設,各地“菜籃子”區域化、專業化生産進程也得到加快發展。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市郊高標準蔬菜生産基地,沿淮淮北秋冬茬、早春茬棚室菜生産基地,沿江反季節菜生産基地,皖南、皖西高山菜及食用菌生産基地,黃淮菜區及城郊食用菌生産基地。畜牧業初步形成了淮北地區草食家畜、江淮地區豬雞、沿江水禽、皖西白鵝、宣城三黃雞和城郊現代化奶蛋業六大産業帶。
據統計,目前全國蔬菜、肉類、禽蛋、奶類、水産品和水果等六種“菜籃子”産品的産值,已佔整個農業産值的52%左右。2002年第一季度,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82元,同比實際增長7.2%。其中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養殖業等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更值一提的是,中國農民生産的水産品、畜産品和蔬菜水果現也漂洋過海。去年這三類農産品出口額達到100億美元。
城鄉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進入新世紀,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菜籃子”産品的供求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
從吃飽到好吃,需求層次表現出多樣化。人們更加注重“菜籃子”産品的多樣性、優質化和衞生、安全。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對蔬菜生産的質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來,食品質量和衞生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許多人抱怨説,黃瓜沒有了過去的清香,西紅柿失去了往日甜美,大棚菜和反季節瓜果繁榮了市場,可是口感很差,農業生産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農産品超常生長……
另一方面,毒大米、注水肉、農藥菜、激素果,甚至歐洲的瘋牛病、二惡英、口蹄疫以及轉基因産品可能産生的潛在危害等不安全因素讓人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僅僅擁有一個豐足的“菜籃子”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安全、放心的“菜籃子”。
供給的持續增長使得“菜籃子”産品在實現總量平衡的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了相對過剩的情況,出現買方市場,於是不斷有“水果爛市”、“蔬菜爛田”、“牛奶喂豬”等極端現象的出現。
農産品質量安全問題,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初顯豐足的“菜籃子”又面臨令人擔憂的新難題。
去年4月,農業部啟動旨在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凈化“菜籃子”的專項工作:“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這項計劃將京、津、滬和深圳四市確定為試點城市,其指導思想是以提高農産品特別是“菜籃子”産品的質量安全為中心,以農産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監督檢測檢驗體系、認證體系、執法體系、生産技術推廣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為重點,對農産品實施有力的質量安全控制,推動農産品的無公害生産和産業化經營。
這項計劃提出力爭用5至8年的時間,在全國城鄉全面實行農産品質量安全控制,使農産品産地環境質量狀況明顯改善,農産品中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農産品及其加工品全部按標準組織生産,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國家標準或待業標準要求,部分産品接近或達到國外同類産品質量安全水平,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中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名牌農産品。
從去年7月到今年4月,農業部對這四個試點城市共進行了5次定點跟蹤監測。結果表明,京、津、滬、深四市蔬菜農藥殘留和生豬産品“瘦肉精”污染狀況有了明顯改善,被抽檢的373個蔬菜樣品按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不合格率為2.3%。
此外,由國家經貿委等八部門聯合實施的“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闢綠色通道”的“三綠工程”正向縱深開展。它以市場准入為抓手,以建立加工、流通環節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為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的工作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兩年多來,上海、福建、大連、青島等16個地方政府投入配備衞生質量檢測設施資金3.3億元,企業投入配套資金3.4億元,目前配備衞生質量檢測設備的批發市場231家,佔批發市場總量的81%。目前青島市已建成了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定點屠宰加工廠自檢為主體,以政府抽檢為手段的三級檢測網絡,市政府向市民公開承諾:豬肉沒有“瘦肉精”。
近兩年來,為保障食品衞生質量安全,全國一部分大中城市已實現了馬路市場退路進廳,集貿市場超市化的趨勢明顯,連鎖經營、冷鏈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迅速發展。一部分食品經營企業應用現代技術加強了食品質量管理,完善了食品進貨索證制度、商品臺賬和經營者商品衞生質量跟蹤系統。
各省市也大力開闢“綠色通道”,配備鮮活食品專用運輸車輛和設備,實行保鮮運輸和冷鏈運輸,減少了運輸損耗,防止了流通環節鮮活食品的二次污染。上海、天津、海南等8個地區開闢了12條省際間綠色通道,18條省市內綠色通道。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和“三綠工程”的實施,讓廣大老百姓從中得到了實惠。
作為“菜籃子”産品生産主體的廣大農民為適應居民飲食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和對衞生安全的突出需求,加大了産品結構調整的力度,突出發展品質優良、品種多樣的綠色農産品。一大批新品種被引進和開發出來,櫻桃番茄、迷你黃瓜、各色彩椒、抱子甘蘭、球莖茴香等新奇特菜越來越多地走上人們的餐桌,綠色食品成為人們的新寵。
相對於農産品和食品總量來説,綠色食品發展的規模、生産總量和開發面積都比較小,只佔全國大宗農産品種植面積和總産量的2%左右,但是這項産業已經顯示出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幾天召開的全國菜籃子工作會議提出了新階段“菜籃子”工作的任務:以保障“菜籃子”産品長期穩定供給為目標,以提高“菜籃子”産品質量衞生安全水平為核心,加快實現由比較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保證衞生和安全轉變,真正讓城鄉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逐步實現由階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長期穩定供給機制轉變,讓城鄉居民長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人們相信,在各級政府和廣大生産者、經營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會的關注、理解和支持下,新階段的“菜籃子工程”,必將能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促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再寫新的篇章。老百姓手中的“菜籃子”必將更加豐盛,更加色彩斑瀾。
|
|
責編:曉星 來源:新華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