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個世居的少數民族,其中壯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700多萬人口,居住在廣西的有1500多萬人。仫佬、毛南、京族是廣西獨有的少數民族,人口都在100萬以下。廣西的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故有“歌海”之稱。
説起“歌海”,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機智聰慧的壯族“歌仙”劉三姐和通宵狂歡的壯族歌圩。事實上,廣西每個民族唱歌的習俗各有不同,壯族山歌一唱一對,機智風趣;瑤族因為居住分散,歌聲是住在相鄰山頭的人們交流的工具;侗族人民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無伴奏三聲部合唱——侗族大歌,是侗族群眾歡迎貴賓、展現侗族光輝燦爛文化的重要形式;常年在海上打漁的京族人則通過哈節唱哈(京語“唱歌”之意),向後輩講述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
除了歌唱文化,在漫長的過程中,廣西各少數民族還創造了許多光輝燦爛的文化。
坐落於廣西寧明縣左江岸邊的花山岩畫,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岩畫,用赭紅色顏料繪製在懸崖壁上的人形、獸形、弓箭等圖案歷經千年而不褪色,是研究古代壯族社會歷史的珍貴文物。
銅鼓是嶺南和西南地區各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物,壯、瑤等少數民族是最早製作和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出土和收藏的銅鼓達500多面,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面銅鼓——直徑達1.65米的銅鼓王。這些銅鼓飾有絢麗多姿的雲雷紋、水波紋、船紋等凸紋,鼓面還有蛙、牛、馬、騎士等立體飾物,其精緻的製作工藝至今仍未能解謎。
壯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壯錦和繡球,在旅游業迅猛發展的今天,正成為代表廣西形象的旅游工藝品;木結構的幹欄是壯族、苗族、侗族的傳統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圈養牲畜或儲藏物件,因人畜混居易導致疫病流行,目前群眾基本改用人畜分居的新式磚瓦房。
刺繡是壯、瑤、苗、侗、水等少數民族的傳統工藝,人們可以從他們遍身手繡着花鳥蟲魚圖案的民族服裝上欣賞到這些精美的刺繡文化。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少數民族群眾逐漸改穿從商店買來的時裝,手工製作的民族服飾面臨失傳的危險。
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正在獲得現代科學論證,走向世界。以藥線點灸為特色的壯醫擅治發熱、疼痛、麻痹、瘙癢等病症,在東南亞一帶很有影響;瑤醫擅用草藥,除治療蟲傷、蛇傷、跌打刀傷和避孕絕育外,還善於使用針灸、磁療、按摩、刮痧等非藥物治療方法。(文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