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內蒙古的人,經常用“揚眉吐氣”介紹家鄉的優勢資源:從狹義上講,分別指羊絨、煤炭、稀土和天然氣。廣義上,是指以羊絨、羊肉等為代表的農畜産品資源、以無污染大草原為核心的綠色概念和草原生態、文化資源,以及煤炭、稀土、天然氣為主的豐富礦産資源。
如果説老百姓的評價多一些豪氣的話,自治區政府的《內蒙古自治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規劃綱要》則更多是理性的分析和憂患意識:草原資源如果只重開發、不重建設,很可能迅速吃光“老本”,使草原風光不再;礦産資源若不與市場對接、不與高新科技對接,只甘於出賣能源、原材料,最終恐怕難以真正揚眉吐氣。《綱要》把內蒙古的特點和地位概括成四句話: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防線,我國重要的資源富集區,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保衛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門戶。
內蒙古橫跨“三北”,東西長2400多公里,南北寬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萬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佔60%,並且仍以每年1000萬畝的速度推進。內蒙古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最近的沙地距北京僅180公里,近年來沙塵暴頻發,直接威脅到首都的生態安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29個旗縣,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向黃河輸入1.8億噸泥沙,造成下游河床淤積,加劇了黃河的斷流。自治區政府認為,生態建設是內蒙古最大的基礎建設,也是內蒙古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
內蒙古資源豐富,草原、人均耕地和森林面積居全國首位。礦産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三位,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的礦産有5種,65種礦産保有量居全國前十位。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煤炭資源居全國第二位,且具有煤轉電的良好條件,成本低、輸電線路短,是保證首都和華北、東北地區電力供應的理想選擇。內蒙古擁有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稀土資源儲量,有十余家從事稀土産業開發的骨幹企業和科研院所。截至2001年末,仍在勘察中的鄂爾多斯盆地蘇格裏氣田天然氣探明儲量已達到6025億立方米,成為全國最大的整裝氣田。這些資源是內蒙古發展特色經濟的主攻方向,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關鍵。
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有4200公里邊境線,18個邊境口岸,其中包括滿洲裏、二連浩特兩個大型陸路口岸,是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這些獨特的區位條件,加上與俄、蒙等國傳統的交往和悠久的貿易關係,決定了內蒙古在加快我國向北開放中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範自治區”。長期以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始終從大局出發,一直保持着邊疆安全、民族團結和政治穩定的良好局面。(劉軍 殷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