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西氣東輸工程正式全線開工建設。按照計劃,國家將投資1200億人民幣,鋪設4千多公里的管道,將西部的天然氣資源輸送到東部地區。影響這一宏偉工程成敗的關鍵,就是西部地區特別是塔裏木盆地能否有充足的天然氣資源。
新疆塔裏木盆地中部的庫車地區,2000多年前曾經是一個商賈雲集的城市,歷史上稱做“龜茲國”。最近幾十年,這一片片連綿的群山不僅吸引着歷史學家的目光,也越來越多被我國的地質專家所矚目。他們推測,這厚厚的岩石下面,很可能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上個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地礦專家通過艱苦的地質調查與研究,第一次提到庫車地區地下極有可能埋藏着油氣資源;隨後組織的5次大規模的地質勘探活動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表明,這一地區具有優良的埋藏石油天然氣的地質構造。
為了找到深埋在地下幾千米的石油天然氣,石油工人從50年代開始,在庫車地區開始鑽井找油。然而,由於這一地區獨特的山地地貌和複雜的地質結構,使一次又一次的鑽井找油的努力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要想採到深埋在地底下的石油天然氣,就要首先弄清楚地下的地質構造,這種探測地下的技術,被稱做地理物理物質勘探技術,簡稱物探技術。為了攻克山地尋找天然氣的難題,技術人員決定首先對傳統的物探技術進行了改造,對傳統的勘探數據進行三維立體處理,使最終的數據資料更加準確翔實。利用這種技術,塔裏木油田分公司組織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山地三維勘探。這樣,對於庫車地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就有了詳細的了解,能夠找到最適合鑽井的位置。
找到鑽井的最佳位置以後,就要面臨如何使鑽頭垂直的打到油氣層。因為油氣層往往在幾千米的地下,地面上鑽桿稍有偏移,到了下面就可能差幾公里。塔裏木油田針對庫車地區地下岩層的特點,採用了特殊的鑽頭以及一系列最新打井技術,這樣就使鑽桿位置偏斜的很小,從而準確的找到油氣層的位置。
技術上的不懈努力,換來的是成功的喜悅。庫車地區的迪那1號井和迪那2號井連續開採成功,11月4日完成的天然氣儲量測試表明,這一地區天然氣儲量為1500億立方米,足夠上海市民20年的用氣總量。這一成績的取得,技術創新無疑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迪那1和迪那2找到了1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同屬塔裏木盆地的克拉2已經探明儲量2840多億立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塔裏木盆地的一系列大型天然氣田陸續被發現,這些都為西氣東輸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氣資源的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