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中,農村一直是我們民族的家園,人民在農村中成長,在農村中讀書和受教育。仗劍遠游四方的男兒,還是要回到農村中頤養,最後在村邊蒼翠的山坡上埋下骨骸,在農村裏積儲着的是農業時代我們民族的智慧和感情,它們是我們民族善良、淳厚、勤奮和創造力的鑒證。
桃溪,這個美麗的村名來自當年溪水兩岸的十里桃花,桃溪最早建於近代,建村的應該是避兵禍而來的中年衣冠,其地勢之偏僻,當年的學子進京趕考需得提前一年動身。150年前,中國的社會結構就是由這樣大大小小的村子組成的,但是到了今天,仍保持如此風貌的農村已不太能見得到了。
李玉祥一位專業攝影師,他所拍攝的照片不是他個人的,而是大家的,也不是一般意義上攝影的構圖和諧,光影豐富,脫掠世俗的浮躁和煩囂,而是在照片中有種濃郁的人情味,他用鏡頭記錄了農村生活的寧靜、閒適、恬淡,也嘆息着這種生活的落後、貧窮和閉塞,他歌頌那些老房子的自然和優美,也無可奈何地描畫出他們不可避免地消亡。
在李玉祥來到桃溪之前,曾有建築學方面的學者帶着學生對它的建築做過一些考察,李玉祥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在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的侵蝕徹底來臨之前,拍攝到一些尚能看到傳統精神的歷史遺存,包括建築、民俗、人情風貌等等。
少年時代的李玉祥,夢想是做一個雜誌插圖畫家,在一個播放着音樂的空間裏過一種寧靜的世俗生活,而不是像今天這樣走的如此艱辛和遙遠,但是高中畢業後,李玉祥並沒有機會進入藝術院校,在八十年代的中國,這就意味着一個人,如果他沒有堅定的信念,可能就會與所謂的藝術從此無緣,而永遠成為一種業餘。
1985年,在南京大學,李玉祥生平第一次拿起相機,並且得到了自己第一張獲獎作品,對於一個有繪畫基礎,敏感而熱情的青年來説,拍照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但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如何實現對攝影的認識,以及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李玉祥的早期作品明顯烙印着當時攝影圈主流的標記,沙龍似的,唯美的,或者是一些能帶來特殊光影效果的題材,同時在西方思潮的影響下,也做過一些觀念性的作品。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當時江蘇美術出版社準備做一套有關老建築的書,以紀錄一些可能會在中國猛烈的現代化進程中消逝的美好事物,最終李玉祥以他自己的素質和遠見,得到了時代賦予個人的一次機遇,這次機遇幾乎花去了李玉祥十餘年的時間,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十年來,李玉祥走過的每一個古村落既使他興奮也使他痛苦,在感情激動時,他會在口裏反復念叨着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把美毀滅給你看,這,就是悲劇。
他總是希望能在農民的拆建,開發商,以及接踵而來的旅游者之前到達,因為歷史的進程勢不可擋,我們的民族正在告別傳統的農業文明,走向更強有力的工業文明。
手中的相機對李玉祥來説,僅僅是對真實生活進行記錄的一種工具,而支撐他進行這種艱苦卓絕的田野工作的,是他來自內心深處對自己工作價值和意義的自信。
鄉土文化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滲進了李玉祥的世界裏,隨血液流遍全身,保留在數以萬計的膠片中,儘管家園遠去令人有些傷感,但是李玉祥還是用他的方式,為歷史保留了一些標本,他把鄉土文化的精髓永遠定格在了某一個瞬間,如同凋零花朵被凝固在了枝頭的一剎那。
基本上李玉祥不是個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人,他與世界的交流和抗爭都展現在了圖片中,他的信念不是來自書本,而是出於心田,因而他不會輕易妥協也不會輕易放棄……
請收看7月11日 22:50 cctv科教頻道 《人物》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