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草原牧民的夏季轉場路 感受人、畜與草原的和諧共生

來源:央視網 | 2025年06月15日 15:13:56
央視網 | 2025年06月15日 15:13:56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目前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1300多戶牧民陸續開始了夏季轉場。但這兩天,轉場路上降雨頻繁,許多牧民趕在降雨前趕路。轉場路上會有什麼樣的困難?總台記者跟隨牧戶阿古達瑪記錄下了他們的轉場之路。

轉場前,阿古達瑪一家精心準備,將手把肉、雨披、藥物等生活必備物資裝上皮卡車,還帶上了剛出生的小牛犢。為了實時掌握牛群的位置信息,阿古達瑪給牛媽媽戴上了智慧數據記錄項圈。就在出發前,阿古達瑪發現其中一頭小牛犢左前肢紅腫。

阿古達瑪給這頭小牛打了一針消炎藥,希望能儘快讓它恢復健康。準備完畢,一家人騎上馬、開着皮卡車,趕着70頭牛、80隻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今年雨水充足,阿古達瑪想儘量趕在降雨前多趕路。時間緊迫,根據牲畜的遷徙習性,他們選擇早晚趕路、中午稍作休息的方式,快速前行。他們選擇了最近的中線線路,沿着蘇吉河河流,途經山丘、草原和河流,最終轉場至寶日溫都爾游牧核心區,全程超過40公里。

然而,轉場之路充滿了意外。行進過程中,一頭牛媽媽突然掉頭,向家的方向狂奔。牧民們發現後,急忙驅趕它歸隊。驅趕中,這頭牛在試圖跳過圍欄時,不幸左前腿被卡住,重重摔在地上。

牧民想到了利用皮卡車上小牛犢的聲音,吸引牛媽媽繼續趕路。經過4個小時的行程,阿古達瑪一家終於抵達了夏季轉場中線管護站。

經過工作人員的仔細核實,阿古達瑪一家順利通過了管護站,進入夏營地草場。一家人找了一處草地,簡單吃了些食物。

趕在天黑前,阿古達瑪一家趕到了夏營地的蒙古包,安置了下來。

轉場風雨無阻 夏營地生活開啟

轉場遇上降雨天氣,牧民有哪些應對措施?來看總台記者在夏營地之一的寶日溫都爾發回的報道。

牧民冒雨趕路 確保準時到達夏營地

總台記者 許斌:阿魯科爾沁旗夏季轉場一直在下雨,牧民們冒雨前行,就是為了儘早到達夏季營地,現在正在下着雨,根據相關部門的預計,從6月14日到6月15日,也就是轉場的第二天到第三天,這裡會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區還會出現暴雨。

牧民正在給蒙古包進行加固,他也是剛剛到達這裡。這樣的防水塑料布,在蒙古包的外圍,就可以(讓蒙古包)更加的牢固,防止水進入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蒙古包的構造,大概有三層,裏面的最裏頭,是一層布襯,而中間是一層防水的雨布,最外面是一層防水的氈布,三層的保障就是為了防止雨水可能進入到蒙古包裏,全方位地保障轉場的順利進行。

從傳統到現代 夏營地的便捷新生活

總台記者 許斌:我們現在就進入了蒙古包的裏面,門只有大約1.2m 左右,牧民也跟我們説,冬季的時候可以更加防寒保暖。大家可以看到,在身旁,爐灶雖然還沒有支起來,但一旁的桌子上已經擺放了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有奶食品:奶豆腐、奶茶,還有在轉場前煮的手把肉,前面還有熱乎的茶水。在我們的身後還有馬鞍、馬籠頭、馬鞭。比如説這個馬籠頭,在騎馬的時候,只需要一勒韁繩,馬就停住了,相當於汽車的剎車系統。而在我們身旁還有一個快遞包裹,這是一個煮奶茶的奶茶壺,這是他在轉場的整個路上,從黨群服務中心捎帶回來的。往年夏季,在這裡生活的時候,沒有快遞的收發點,牧民拿快遞和發快遞需要前往蘇木裏,非常的遠,而今年在黨群服務驛站就配備了快遞收發的功能。為了應對這次大雨的天氣,在黨群服務中心還配備了雨傘、雨衣等雨具,方便牧民在夜間趕路,還配備了應急照明系統(燈),全方位保障在雨季的時候,牧民也可以順利地轉場。

從6月13日到6月17日,今年的夏季轉場就要結束了。這幾天,我們也明顯地感受到了人、牲畜、草原之間的和諧共生,這裡的牧民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這裡的大自然——草原,也自然有反饋。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游牧轉場 三個半月休牧顯成效 草原繪就生態新畫卷

歷經3個月的休牧養護,阿魯科爾沁旗夏營地草場迎來最美時節。生態保護讓這片草原煥發勃勃生機。

在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100萬畝天然草原夏季牧場,各色鮮花綻放,與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坡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生態畫卷。

為科學評估草原生態狀況和質量,自五月起,當地林草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阿魯科爾沁旗開展草地綜合監測調查。他們會在選定的1平方米測産樣方內,鑒別草種種類、數量,測定草種平均高度、植被蓋度等數據。

今年3月1日起,阿魯科爾沁旗對880多萬畝天然草原執行了春季休牧,在休牧期間,實施“科技+人力”立體管護,將森林草原劃分為1000多個網格,配備專職管護員不斷巡查。

2024年,阿魯科爾沁旗天然草原植被蓋度從68.6%提升到73.65%,草産量從76.4千克/畝增加到84.25千克/畝,多産的牧草可供12.9萬羊單位全年舍飼,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創新養殖模式 走出生態牧業新路徑

為防止過度放牧,阿魯科爾沁旗還對草場的載畜量作了明確的規定,大約5畝天然草原僅可放牧一個羊單位,也就是一隻成羊,25畝天然草原可以放牧一頭牛。那牧民家裏多餘的牲畜該如何安置呢?

在阿魯科爾沁旗白音溫都供銷合作社托牛所,牧戶哈斯巴特爾正與托牛所工人一同投喂自家的150頭牛犢。他家擁有1200畝冬季草場與600畝夏季草場,依據草畜平衡標準,他將23頭牛轉場至夏季草場,其餘牛犢全部送至托牛所託管。

該合作社為託管牛犢提供飼料喂養、集中育肥、訂單收購等全流程服務。目前,托牛所肉牛養殖規模已近1000頭。

除了集中托養,當地還積極引導牧民優化畜群結構,引進高端肉牛品種,推動畜牧業從“多養”轉向“精養”。同時,當地還在探索牧區與農區跨區域合作,開展異地養殖,通過租賃耕地、草場等方式,緩解草場承載壓力。

解決缺草困境,阿魯科爾沁旗還實施了0.74萬畝飼料基地改造提升工程。在牧戶天青家65畝飼草料基地施工現場,“水肥一體化”設備安裝調試工作正有序進行。項目投入使用後,將大幅提升飼草料産量。

此外,阿魯科爾沁旗開展人工種草與草場改良,加大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完善飼草儲運體系。目前,全旗已種植優質牧草56萬畝、青貯玉米65萬畝,儲備飼草114.71萬噸,滿足174.6萬隻牲畜全年所需,帶動3萬多戶農牧民戶均年增收1.2萬元,逐步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編輯:陳平麗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記錄草原牧民的夏季轉場路 感受人、畜與草原的和諧共生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