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盧洋 剪輯/楊繹霏 編輯/闞純裕):“開學半個月,班費就花光了,沒有任何明細或者徵求大家的意見。”來自遼寧的家長沈立(化名)在網絡上發佈了一則關於家委會的吐槽貼,獲得了近70萬次瀏覽量和4000多條跟評。他細數了孩子所在班級家委會的一系列操作:去年9月份買電風扇、開學組織家長給課本包大紅花、今年買吸塵器……家委會,這個本應成為家校合作橋梁的組織,近年來卻頻頻引發爭議。家委會為何會出現,又為何成了家長的“糟心事”?
家校夾縫中的家委會:特殊待遇小組還是免費勞動力?
在浙江某小學擔任班主任的韓笑(化名)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在自己班上,家委會的主要工作是協助老師處理一些行政事務,比如採購學生所需用品、佈置教室、購買課外輔導資料等一些和財務有關的工作。“有些家長也會事無巨細地提醒大家,比如今天有美術課,要帶美術材料包,或者今天是周二要選菜了等這些內容。”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雷望紅副教授指出,家委會不是學校教育管理的傳統機構,而是隨着教育環境的變化應運而生的産物。
在她看來,家委會的出現和兩個背景密不可分: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近年來格外強調禁止公立學校收取班費、活動費等各類財務費用;另一方面,上級部門對學校的檢查和要求更加嚴格,帶來了各類新增工作,因此就需要家長配合學校完成瑣碎的家校溝通工作。
然而,家委會的運作中包含家長、老師和學校之間的微妙平衡。沈立的兒子就讀於遼寧省某公立小學三年級,作為家長,他對家委會的選拔機制和運作機制提出了質疑:“想給自己孩子謀福利的幾個家長組織成立了家委會,購買班級所需的一些材料,也是那幾個家長決定後再通知其他家長。”
這種實際運作中功能異化的家委會被雷望紅分為兩種類型:謀利型家委會和負重型家委會。
“謀利型家委會是指家長為了爭取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而進行競爭,利用其在家委會中的公共身份跟老師保持緊密的關係。”雷望紅解釋道,這些家長會把自己的個人利益訴求融入到家委會這一公共組織中,不僅會損害其他家長的利益,也會破壞家校之間的信任關係。
負重型家委會則承擔了大量本應由學校承擔的工作,“有些學校的晚會完全由家委會進行組織,老師幾乎不參與。家長不僅要設計節目、購買物資,還要動員其他家長一同參與。”這種類型的家委會負擔沉重,甚至會影響到家長的日常工作。
在雷望紅看來,兩种家委會都偏向於私利:謀利型的家委會偏向於家長的私利,負重型的家委會偏向於學校的私利,這都不符闔家委會設立之初應承擔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精神。“家委會的職責是協助學校,而不是取代學校或為個別家長服務,任何一方逾越權限都可能帶來良性運轉的失衡。”她説道。
家委會如何更好地運作?應厘清家校合作的“楚河漢界”
“我在貴州省一所鄉鎮中心小學調研的時候發現,他們的家委會公共性非常強”,雷望紅向央視網《新聞+》記者總結了其良好運作的關鍵要素。她在調研中發現,這所鄉鎮中心小學的家委會在設計之初就把“醜話説在前面”,明確了其公共屬性——為全體學生和家長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牟取利益。
出於公益屬性,選拔出的家委會成員並沒有要求任何回報,“他們的出發點純粹是為了幫助學校和孩子們”。這種公益性的強調也和家委會的“有限責任”相結合,“需要學校來主導的事情不推給家委會”,這種順暢的運作使雷望紅在調研中既驚喜又印象深刻。她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這其中的核心還是要把握家校之間的權限度,“學校是主導,家委會是配合參與,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權限”。
成為班主任一年多以來,韓笑也對家委會的管理頗有心得。在她看來,班主任的角色就是家委會和學校這根平衡木中間的“支點”,“比如合唱比賽要購買衣服和道具了,家委會先在群裏發起接龍,問家長同意不同意,同意的統一購買,不同意的由班主任和學校溝通”,韓笑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學校最後的反饋是“不買也沒關係”。
雷望紅補充道,班主任不僅是家校溝通的橋梁,還是家委會運作的監督者。她分享了2017年調研時的經歷:“有一所城區小學的家長提出要在教室安裝空氣凈化器,但因為涉及到大額支出需要其他家長付費的問題,班主任直接拒絕了這一提議。”雷望紅表示,班主任需要監督的是家委會的決策是否出於公共訴求,“如果只是少部分人的意願,那麼家委會沒有權力強制決策”。
“家委會作為一個自治型的組織,往往不會在民政部門登記備案。”雷望紅強調,家長們的意見非常重要,也是家委會順利運行的重要支撐力量,“所以如果其他家長對家委會的決策有異議,完全可以不繳納費用”。不過由於在家校關係中,老師擁有對孩子的注意力分配權,家長往往會擔心如果不配闔家委會的工作,老師會不會對自己的孩子産生偏見。“這種隱性的權威讓家長在家委會面前處於弱勢地位”,雷望紅説道,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更需要學校公開、透明地建立家校信任關係,把教育好孩子作為兩者的共同目標。
家長魯希(化名)向央視網《新聞+》記者分享了成為家委會成員的感受。她認為,家長跟老師和學校之間的關係不宜去猜忌、防備、對立,而是要去了解、參與。“低年級的孩子看到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時,他們也是特別開心的,眼睛亮亮的,有點小羞澀,覺得自己獲得了支持的感覺。”因此,她建議家長們可以積極參與學校活動,這不僅是一個觀察孩子成長的窗口,也是給予孩子情感支持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