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變9個月 美滯留太空宇航員返回地球

來源:央視網 | 2025年03月20日 08:16:27
央視網 | 2025年03月20日 08:16:2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美國東部時間18日凌晨,在國際空間站滯留超9個月的美國宇航員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終於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返回地球。 一同返航的,還有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和俄羅斯宇航員亞歷山大·戈爾布諾夫。

  美國東部時間18日1時05分,搭載4名宇航員的“自由”號“龍”飛船脫離國際空間站,啟程返航,經過近17個小時飛行後,於美國東部時間18日17時57分在佛羅裏達州附近海域濺落。返回地球後,4名宇航員接受了常規醫療檢查,隨後乘飛機前往位於休斯敦的美國航天局約翰遜航天中心,與家人團聚。 

  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去年6月5日搭乘美國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飛赴國際空間站,執行該飛船首次載人試飛任務。但由於飛船出現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問題,返航時間一再推遲。最終,他們在太空一共停留了286天。而在滯留太空大約7個月時,威廉姆斯也承認自己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受到一定影響。

  美國宇航員 威廉姆斯:我現在一直在努力找回走路的感覺。在太空我沒走路、沒坐下,也沒有躺下。

  而兩名宇航員的太空滯留,也引發了輿論的廣泛批評,美國航天局開始尋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幫助。

  時任美國航天局局長 比爾·納爾遜:美國航天局已經決定,兩名宇航員將於明年2月與9號機組人員一起返回,而“星際客機”將不載人返回。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馬斯克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宇航員長期滯留太空,並非技術原因。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 馬斯克:我們主動提出可以將宇航員早點帶回來,但這個提議被拜登政府否決(記者:為什麼?)政治因素。

  為什麼“龍”飛船以海面“濺落”方式回收?

  美國滯留太空宇航員返回地球的消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不少人發現。此次“龍”飛船的任務,和我們印象中飛船的發射回收有所不同,下面我們梳理了大家關注的問題,請權威專家帶來解讀。

  航天科普專家 龐之浩:一是,可以利用海水的緩衝能力,顯著降低返回艙着陸時的衝擊力。比如,要在陸上着陸,要軟着陸,要求每秒3米,而在水上着陸,可以每秒10米。第二個是,美國有一個比較好的地理條件優勢,美國本土東南西三面都是海,有廣闊的海域,這樣就便於選擇濺落區,海上回收也不用考慮複雜的地形和人口密度問題,着陸區調整就比較靈活。還有,海上回收依賴海水的緩衝,就無需安裝緩衝發動機或者氣囊,這樣就簡化了飛船的設計,也就降低了成本。海上降落對飛船的結構損傷很小,有利於返回艙的重復使用。

  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 楊宇光:對於龍飛船來説,它沒有採用快速的自主交會對接的方式,這是由它的目前的任務規劃和設計決定的。太空中微重力的環境,會導致人産生所謂的空間運動病,會産生非常強烈的不適的這種感覺。空間運動病會在入軌以後,6個小時以後逐漸地顯現出來,在入軌2天以後,就會逐漸地適應和緩解。所以説,通常交會對接,要麼安排在入軌以後6個小時以內,要麼安排在入軌2天以後,可以保證在對接這樣一個高風險的階段,航天員可以處在一個狀態比較良好的這樣一個狀態。

  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 楊宇光:目前這幾艘正在服役的載人版的龍飛船,其實已經使用過多次了,人類的新一代的載人飛船,包括我們中國的夢舟飛船,美國的獵戶座飛船、龍飛船、星際客機飛船,以及俄羅斯計劃研製的下一代聯邦號飛船等,無一例外地都採用了可回收可重復使用的這樣的設計。這種的設計的初衷是為了降低成本,這也是一個全世界的主要的航天大國的一個大的趨勢。

  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 楊宇光:答案是肯定的。在太空中理髮,和地面是不一樣的,在微重力的環境下,你剪下來,如果不進行處理的話,它就會四處漂浮,對設備可能産生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故障。因此,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理髮必須對剪下來的頭髮,進行及時收集。 

編輯:錢景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8天變9個月 美滯留太空宇航員返回地球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