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産業融合 激發創新“聚變”

來源:光明日報 | 2025年03月12日 11:27:46
光明日報 | 2025年03月12日 11:27:46
原標題:科技産業融合 激發創新“聚變”
正在加載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科技創新是“拿着錘子找釘子”,産業創新是“找準釘子造錘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機遇之下,找準産業發展需求的“釘子”,砸實科技成果轉化的“錘子”,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

  從DeepSeek、具身智慧等科創成果驚艷“出圈”,到量子科技、高端裝備等産業“家底”改造升級……這些科技成果之所以能夠激蕩起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澎湃浪潮,重在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雙向奔赴!

  從“被動研究”到“市場命題”的路徑轉變

  “我們公司自主研發的獨立共享儲能系統,已正式應用於生産。這項技術在鋰電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在節能減排方面成效明顯,今年預計將為公司增加200億元的銷售收入。”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良彬帶來了公司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好消息。

  科技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命題,唯有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才能增強我國科技競爭力和引領力,從而贏得發展主動。技術員出身的李良彬,深知産業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該公司成立贛鋒研究院,建設了鋰電材料製備、有機電解質合成等實驗室;與上海交大聯合開發航天航空領域鋰合金材料,解決關鍵材料被“卡脖子”問題。

  “從科技創新走向産業創新,要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推動‘由0到1’的科技成果原創性突破和‘由1到N’的科技成果産業化應用。”李良彬説。

  從“被動研究”到“市場命題”,不少科研院所正在轉變思路。

  如今,伺服電機在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關節等方面有廣泛應用,採用全國産器件産品的需求十分迫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的高性能永磁電機系統,在相關領域取得了突破。該所專家張東寧團隊開發的高性能永磁電機系統,因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在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行業已得到廣泛應用。

  專利變成産業,離不開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感應,是科研端先走出去,還是産業端先上門對接?這也是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教授李政言過去常感到困惑的問題。李政言在激光領域深耕多年,論文也發了不少,但是,這些論文一直沒變成“産品”,直至他們遇到光谷實驗室。“這裡幫我們承擔了成果轉化的風險。”他説。

  光谷實驗室是湖北省近年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主要聚焦光電子領域前沿科學與技術問題,也關注相關技術的基礎應用及成果轉化。李政言成為光谷實驗室的雙聘教授,與他對接的,是華日激光的工程師,他們成立聯合攻關小組,在實驗室進行技術驗證和轉化。

  “只有將高質量的創新要素與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有機結合,才能充分釋放創新平臺的潛力。”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王立平如是説。

  讓創新好技術不斷變成産業新應用

  我國已成為世界科研論文發表量第一大國,持有專利數也高居全球第二,但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及産業化程度較低。

  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難是個老問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看來,如果影響成果轉化的條件有100個,那麼這100個條件中只要有一個不具備,就可能導致轉化失敗。畢竟,“基礎研究不是研究的終點,論文也不是成果的‘句號’”。

  “很重要的一點,是高校、科研院所動力不足。”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吳壽仁告訴記者,部分高校考核體系改革尚不徹底,仍以教學、科研為“指揮棒”,重論文輕轉化的傾向沒有明顯變化。這導致了科研人員對産業化積極性不高,不少成果在實驗室“沉睡”。

  “一些高校或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只能算得上實驗室原型,離可以形成技術或産品的工程原型還有相當大距離。再從工程原型到可以工業化應用的技術,又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院教授鮮成鋼表示。

  去年3月,北京理工大學鄭州研究院企業孵化類(概念驗證項目)評審會在鄭州技術交易市場舉行,這是河南首批概念驗證項目集中亮相。“通過概念驗證方式對創新項目進行深度評估,是一種新的嘗試。”北京理工大學鄭州研究院副院長周勇説,專家提出的評估意見和建議,為項目加速落地奠定了基礎。

  周勇也有擔憂,對於高校科技人員來説,職務科研成果所有權屬於高校,轉化失敗可能産成的風險,讓很多人不敢邁出第一步。

  “高校、科研院所受科研規律、人員能力、經費等方面制約,無法滿足企業的多方訴求,科研往往遵從於學科邊界及學科發展需要,而不是産業界的需求,企業希望從院校‘拿來即用’可能難以實現。”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寧建議,發揮好“技術仲介”的作用,以校正院企之間的功能錯位。

  一款新藥的研發動輒需要“10年10個億”的投入。而西湖大學的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邁出從實驗室到市場的第一步,只用了2年3個月的時間。“從專利申請、法律諮詢到投資人談判,成果轉化辦公室人員全程參與,大大加快了項目落地速度。”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負責人王廷亮説,實驗室外,一條“輔助賽道”在成果問世之初就已鋪就。

  “關鍵是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對此,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産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殷紅軍感嘆道。

  推動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杭州亞運會上,當亞運主火炬點燃的瞬間,浙江省白馬湖實驗室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團隊的科研人員劉飛激動不已:“我非常驕傲,可以將綠色環保的燃料應用到主火炬上,這是向全世界展示低碳技術的絕佳契機。”

  這項成果,源自上百家合作單位的通力協作。據介紹,為了更高效地進行成果轉化,白馬湖實驗室與百餘家校企牽線,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來股份、國家管網集團等,讓供需更精準對接。

  這正呼應了不少專家提到的——抓科技創新,必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安徽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郭國平表示認同:“探索‘企業出題、共同解題、企業驗收’等新型組織模式,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面向産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秘書長韓軍指出,很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出來以後,需要經過中試、風險投資、搭建平臺等多個環節,最後才能變成産品進入市場。

  山西中醫藥大學教授李青山建議:“科研項目立項時,就應將成果中試的要求明確列入評價標準——企業提出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提交科技部門,科技部門評選已申報的科研項目時,按照相關性將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對接,並將企業要求作為評審項目的重要依據。”

  今年2月,“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園在上海九里亭街道啟動建設。這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重大項目,將以“孵化超級工廠”的形式,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和項目,形成覆蓋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到産業落地的全鏈條創新“雨林生態”。

  “這得益於政府‘創新合夥人’角色的發揮。”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看來,政策創新是打造融通創新生態的重要保障,這需要政府進一步從傳統管理型角色向與企業、高校院所、投融資機構等創新主體深度合作的夥伴型角色、服務型角色轉變,通過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等最大限度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優化全鏈條創新資源供給,形成與企業、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共同投入資源、共享信息、共創價值的協同創新發展格局,提升整體創新效能。

  科研院所更要同步發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先剛建議,建立“需求倒逼研發”模式,聯合企業共建産業需求對接數據庫,推行“企業出題—院所解題—市場驗題”的研發機制,“可以將技術轉化率、專利産業化率納入考核指標,試點科研團隊知識産權入股制度”。

  “這一過程中,社會資本的力量十分重要。”羅先剛希望,同步構建覆蓋企業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的梯度金融服務網絡,重點培育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産業創新周期,形成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産業升級的協同發展格局。

  (記者 崔興毅 通訊員 孫聞陽)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科技産業融合 激發創新“聚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