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月18日),我們又迎來了春季的第二個節氣——雨水,春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雨水至,春耕始,萬物生。雨水節氣的諺語,比如“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等,大多和降雨、農業生産有關。為什麼貴似油的春雨,有時還會多到讓農民發愁呢?
春雨貴如油 為何多下農民愁?
雨水時節,我國降雨明顯增多,與立春相比全國平均降水量增加21%,降水量最多的是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常年雨水節氣期間,我國南方大部的平均降水量都在10毫米以上,其中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南中部和東部、廣東北部、福建大部等地平均降水量能超過50毫米。江漢、江淮北部、黃淮南部等地隨着氣溫升高,降雨往往在和降雪的對峙中佔據上風,春意初顯雨漸多。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天離不開雨水的滋潤,讓枯木得以逢春,種子得以萌發。在南方,雨水節氣被稱為“可耕之候”。此時,春意漸顯、春耕初始,綿綿細雨能為春耕生産提供最有力的支撐,十分珍貴,民間有“春雨貴似油”的説法。
但在個別年份,南方也出現春雨太多、對農業生産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因此也有“多下農民愁”一説。2019年1月至2月,由於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再加上南支槽階段性活躍,南方多地出現了罕見的陰雨寡照天氣。當年雨水節氣期間,福州、南昌、廣州的累計降水量都超過了100毫米,是常年同期的兩倍甚至三倍。這樣的天氣,導致多地油菜、蔬菜遭受濕漬害,長勢偏弱、産量下降,設施大棚的果蔬産量和品質也都有所下降,着實讓當地農民朋友很發愁。
雨水過多,農田容易出現積水,導致植物根部缺氧,進而引起根部腐爛。農田環境潮濕,也適宜病菌生長和繁殖,影響作物的健康成長。此外,雨水過多往往還會伴隨着氣溫的偏低和日照時數的偏少,這些也都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大地復蘇草木萌動 賞春花促春耕待春歸
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雨水節氣正處於“七九”,天氣逐漸回暖,冰凍的河面開始融化,水獺出沒捕魚;隨着天氣回暖,大雁也開始向北飛,草木在慢慢吐出嫩芽,展現新的生機。
但從回暖進度來看,在春季六個節氣之中,雨水是速度最慢的節氣,全國平均氣溫升幅僅為1.55℃。因此,常年雨水節氣期間,春天的“領地”僅僅會增加7平方公里,季節版圖上冬之霸主地位依舊無法撼動。
對我國北方地區來説,雨水節氣寒潮仍是常客,寒意未消。民間有“三月還有桃花雪,四月還有李子霜”的説法,西北、東北等地的降水常常以雪的形式出現。
但在南方,春意已經開始萌動。綿綿的細雨更增添了春的氣息,雨水時節相關諺語,絕大多數都體現了春雨的珍貴,比如“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麥子洗洗臉,一壟添一碗”、“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等。
華南地區正值春耕時節,農戶會通過爆炒稻米或糯米來占卜收成,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人們還會舉行祭龍儀式,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
川西一帶還有當地特色的回娘家風俗,到了雨水節氣,出嫁的女兒要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女婿則會給岳父母送節,禮品通常是兩把纏有一丈二尺長紅帶的藤椅,這一習俗被稱為“接壽”,具有祝老人長命百歲的寓意。
隨着天氣回暖,南方一些早春花卉也迎來了花信,菜花、杏花、李花將依次開放,“粉”滿枝頭,大地一派欣欣向榮。古人有“望杏瞻榆”的習俗,望著杏花綻放,看著榆錢飄落,所謂“杏花春雨江南”,描寫的就是杏花開時的唯美。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水不僅是田間地頭好收成的催化劑,更孕育着人們對春的期盼。冬春交替,寒氣始退,雨水節氣天氣還沒有真正變暖,冷空氣活動仍頻繁,時常忽冷忽熱,大家出行穿衣講究適時適度“春捂”,預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文/江漪 設計/魏來 數據支持/孫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