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盧洋 剪輯/楊繹霏 編輯/闞純裕):“網上花2000多元買的這款手錶,甚至可以給毛巾測血糖。看見沒?毛巾還有4.9mmol/L的血糖。”發佈這條視頻後,李琳的個人賬號很快獲得了1000多點讚。評論區裏,購買同類“無創血糖手錶”的消費者留言“我這個可以測空氣,平均值5—7mmol/L”。李琳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自己發視頻主要是因為“氣不過”,本是一片孝心想給母親買無創檢測血糖手錶,但“準確值卻差那麼多,你説這不是延誤病情嗎?”
尚無一款獲得血糖醫療器械認證,但電商平臺上已售出數百萬隻
李琳的母親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幾乎每天都要扎破手指測血糖,手指上密密麻麻都是小傷口。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説,除了扎手指測血糖以外,還可以使用一種一元硬幣大小的貼片微創血糖儀,它通過探針刺入皮膚,可以動態監測15天血糖值。
無論是扎手指還是使用貼片微創血糖儀,所用針頭、試紙、酒精棉等都是一次性耗材,每月開銷200—500元,算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代謝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謝雨婷告訴《新聞+》記者,她在臨床觀察中發現,因為血糖監測不便,控糖時斷時續或乾脆放棄控糖的病人並不少。
近年來,與“無創血糖監測手錶不扎針就能測血糖”類似的宣傳時常在網絡上出現。電商平臺上,商家也開始為其售賣的智慧手錶標注“無創測血糖”等關鍵詞。央視網《新聞+》記者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搜索血糖監測設備時發現,這類標注“無創測血糖”的智慧手錶通常被放在推薦頁,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暢銷款的銷量甚至高達100萬隻。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展示頁
李琳在看到相關推薦時心動不已,於是在電商平臺上購買了此類手錶。但經過一週觀察,她發現,“數據偏差大得嚇人”:血糖儀顯示數值10.3mmol/L時,手錶顯示7.1mmol/L;血糖儀顯示數值11.1mmol/L,手錶顯示5.1mmol/L。李琳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拿手錶測試的數據和正規血糖儀測試的數據對比,誤差在2—6mmol/L,幾乎是毫無規律的偏離”。
對此,謝雨婷醫生表示,血糖監測可以接受的浮動範圍較窄,“2—6mmol/L的誤差相當於沒測,甚至不如不測”。血糖的數值影響著患者後續的治療決策——是要追加胰島素劑量還是補充碳水化合物。“如果測量數值誤差大的話,決策都是往反方向走的,類似于用導航去認路,它卻把你往溝裏帶。”
央視網《新聞+》記者查詢資料後發現,血糖的測量精度有詳細的醫學標準。2021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便攜式血糖儀臨床操作和質量管理指南》要求,當血糖濃度<5.5mmol/L時,標準差(SD)<0.42mmol/L;當血糖濃度≥5.5mmol/L時,變異系數(CV)<7.5%。對比可見,無創血糖監測手錶産生的2—6mmol/L的血糖值誤差有嚴重誤導糖尿病患者的風險。
央視網《新聞+》記者在查詢國家藥監局有關無創血糖監測技術的批准項目後,只發現兩款指夾式血糖監測儀通過醫療技術核驗,作為指血測血糖(非藥物調整依據)的補充,並無任何一款智慧手錶或智慧手環通過醫療技術核驗。2024年2月21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發佈警告稱,從未授權、通過或核準任何在不刺穿皮膚的情況下就能測量血糖、用於醫療目的的智慧手錶和智慧戒指。此類無創測血糖手錶為何能打著“醫療級”“不扎針檢測”的幌子在電商平臺上暢銷呢?
套殼倒賣並偽裝成多個品牌,精準推送讓孝心變陷阱
央視網《新聞+》記者輾轉聯絡到曾在福建泉州某電子商務公司工作過的陳泉,他于2021年畢業後入職了福建省泉州市一家售賣無創血糖手錶的電商公司,但最後因為“不想賣這種可能會害人的東西”而離職。
據陳泉介紹,2021年該公司售賣無創血糖手錶的單店舖日銷售額在6萬元以上,“雙十一”促銷期間能達到10萬元以上。“他們會用一個投資公司去控股一個個子公司,子公司做不同的手錶品牌”,看上去是互相競爭的小品牌智慧手錶,實則背後是同一個控股人,“一家子公司起碼有三家店,手錶是一樣的,但是包裝不一樣”。
由於經常聽到同事去廣東深圳市華強北進貨後透露的信息,陳泉對這些無創血糖監測手錶的價格和利潤也相當熟悉:一隻普通的電子手錶拿貨價大概100元到200元,但是打著血糖監測的名義可以賣到2000元到1萬元左右。陳泉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員工要到小房間裏面,把買來的手錶包裝拆開,然後換成自己的包裝,還要讓消費者以為是不同的牌子,但其實是同一個牌子。”
為了給此類無創血糖監測手錶包裝出有技術含量的假象,商家會在這些商品的詳情頁展示發明專利證書,但是這些證書的字體往往很小,消費者很難看清;並且要麼是外觀專利證書,要麼是個性化血糖區間統計方法及裝置證書。“它實際上不是檢測血糖的專利,而是個性化顯示血糖數值的專利。”陳泉向記者介紹,這種手錶本質上是讓用戶填寫專業的血糖檢測數據,手錶再根據心率、血壓等數值按照計算公式去波動出新的數據,“跟玩具差不多”。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通過心率、血壓等生理上的指標去反映血糖值,這個相關性太弱了。”謝雨婷醫生表示,血糖值指的是血液裏葡萄糖的濃度含量,血液檢驗是最直接的方法,而以佩戴手錶的方式,隔著皮膚作監測或推斷,相關性不足,可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指標干擾。
實際上,陳泉曾就職的公司因售賣手錶外觀質量差、續航時間過短、數據不準確等問題,被消費者多次在電商平臺上舉報或投訴,但陳泉表示,這些舉報在禁止店舖繼續售賣方面用處不大,因為電商平臺不會特別嚴格地管控商家。
為精準地把廣告投放給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或是有孝心的子女,店舖會向電商平臺支付大量的廣告費用,“比如店舖今天賣了4萬塊錢,可能平臺的廣告費就花了2萬多元”。陳泉發現,對這類高收益的廣告項目,平臺管控比較寬鬆,“即使有消費者起訴到法院,那最多也是退款之類的解決方法”。
但退款並沒有那麼容易。李琳就在申請退款時和店舖“拉鋸”了一個多月,對方強調手錶已經被激活,不能無理由退款,並讓她繼續輸入血糖檢測數值,手動校準。店家“就是要提高退貨門檻”,陳泉向央視網《新聞+》記者透露,如果以上辦法都無效,那麼店舖會主動提出以購買價的七折退款,“但是2000塊錢的手錶扣走30%,去掉成本還能賺個三四百塊”。
産品屬類模糊,“文字遊戲”豐富
我國糖尿病患者群體龐大,據《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超過1.4億,居世界首位,這意味著血糖檢測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謝雨婷醫生回憶道,近年來,她在門診中碰到很多來問類似手錶功能的患者,為此她還專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相關的科普視頻,“不少人都有疑問,想知道這些産品究竟是不是合格的醫療産品”。
患者有這一疑問,是因為商家在銷售和運營中設計了大量的“文字遊戲”,在提高銷量同時,想盡辦法規避藥監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法院三者的監管,以圖進入監管“真空地帶”。
央視網《新聞+》記者發現,某店舖售賣的手錶産品主圖上用大字打上了“血糖監測”而不是“血糖檢測”,兩者的差別在於,“監測”只要能夠展示變化情況即可,而“檢測”則是用於評估是否符合標準或要求。同時,這些産品的詳情頁上用極小的字寫上附加條例:“本産品不是醫療器械,測量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診療依據。”並且,這些産品的標題中還包含一些大牌廠商的名字如“蘋果適用”“華為通用”等,營造得到知名品牌背書的假象。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展示頁
經過一套文字遊戲“組合拳”,類似手錶就給消費者營造了大品牌、能看血糖值、高科技的假象,等到實際糾紛發生時,它又“搖身一變”為普通智慧手錶,讓消費者投訴無門。
在陳泉的印象中,他曾就職店舖少有地被抓到錯處罰款,是因為負責運營的同事在商品標題上寫了“醫療級”三個字,被消費者舉報成功。“當時有內部通知出來,之後所有的品牌標題都修改了”,陳泉表示,店舖有過一次試錯,下次就會更謹慎,消費者維權也會更難。
對此,央視網《新聞+》記者以消費者的名義致電了福建省、廣東省消費者協會,福建省消協的工作人員建議,出現類似問題後優先和商家協商處理,爭取退款;廣東省消協的工作人員表示會收集相關信息,對産品抽測後逐級反饋。但是兩者皆表示,由於消費者協會不是執法單位,對整個産品線投訴無權處理。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北京市盛廷律師事務所曲保純律師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無創血糖手錶的商家、廠家玩弄文字遊戲、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涉嫌構成“消費欺詐”。當涉嫌虛假宣傳以及出現産品流通問題時,可以由市場監管部門管轄,對於商家故意將售賣的商品向醫療器械方向誤導消費者的情況,藥品監管部門也有一定的管轄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賠償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此外,電商平臺有義務對平臺內的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管,確保其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如果平臺未能履行這一義務,需要承擔連帶的法律責任。
最後,曲保純律師強調,私自更換包裝品牌涉嫌“反向假冒”,這種行為不但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使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生産者、提供者産生誤認,而且涉嫌“假冒註冊商標罪”“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等刑事犯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提到的“李琳”“陳泉”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