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佈了運城市崔家河遺址考古發掘資料,該遺址屬於距今5500餘年的仰韶中期廟底溝文化,並出土了一件同時期罕見的彩陶魚紋盆。
這件彩陶魚紋盆口徑23.3厘米,沿寬6厘米,通高10.4厘米,從形狀看,沿面及腹部涂了一層薄薄的米白色“陶衣”,上繪黑彩,沿面繪弧線三角及斜線紋,腹部繪魚紋,魚身微胖修長,嘴微張,網格狀魚鱗,剪刀尾,還繪有背鰭、腹鰭,呈追逐遊弋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崔俊俊:彩陶魚紋盆在廟底溝文化中很罕見,器形很特殊,寬折沿、近直腹、大平底的特點。繪的是兩條栩栩如生,寫實風格的魚紋。是文化意義上“最初中國”的生動代表。
據介紹,彩陶魚紋盆從碎片出土、製圖到器形完成,考古人員用時不到一週時間就完成了它的拼接,而碳-14測年表明它距今約5500年,正處於仰韶時代的繁盛期。
崔家河遺址位於運城市夏縣崔家河村東北部,距夏商二里頭文化的東下馮遺址約1公里,距仰韶文化廟底溝和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西陰遺址約6公里,是20世紀50年代末晉南考古調查中首次發現的。在近年來的遺址調查過程中,總共發現了80多處廟底溝文化時期的遺跡,遺址面積大約50萬平方米。在進行灰坑清理時,出土了大量仰韶時期廟底溝文化的遺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崔俊俊:堆積在灰土裏就是當時先民遺留下來的一些器物,包括石器、骨骼等等。彩色魚紋盆就出土在灰土裏,這個區域是整個遺址的核心區。
經過考古隊2年多的整理,考古人員依據陶器口沿和陶片特徵,辨認各類器形355件,復原陶器3件。和彩陶魚紋盆一起出土的還有廟底溝文化典型的重唇口尖底瓶,弧線三角紋黑彩為主的陶盆、陶缽等。作為展示廟底溝文化卓越藝術表現力的典範,這件彩陶魚紋盆與半坡文化魚紋彩陶既有區別又有聯絡,但與仰韶文化前期的彩陶盆在形制和裝飾風格上具有一致性,展示出仰韶文化中期多地區互動交流的文化,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彩陶藝術提供了難得的新材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 劉岩:崔家河遺址和東下馮遺址,是運城盆地青龍河上遊的核心遺址群,它經歷了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繁榮、龍山時期晚期的巨變及夏商時期早期國家的輝煌進程,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考古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