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系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他們,是“讓技術長在泥土裏”的科技特派員,教學課堂就在田間地頭,村裏需要啥就教啥、研究啥。他們,用新技術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是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5週年。對科技特派員這一群體,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叮囑,要“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論文”意為農業研究、科研成果,“田野大地”象徵著農業生産實踐。以大地為紙,將“論文”書寫在“田野大地”上,正是把科研創新與農業生産實踐緊密結合的生動闡釋。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深刻揭示了現代農業發展中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為廣大農業科技人才指明了奮斗方向。
20多年前,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深入總結南平基層實踐,促成了科技特派員制度這一農村工作機制創新。
20多年來,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地方實踐逐步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一批批“科特派”入鄉村、進田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繪就了科技興農的時代畫卷。
2014年年底,在江蘇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四季春農業園考察,與為這個農業園提供技術服務和領辦支持的科技特派員趙亞夫親切交談。
農業專家趙亞夫數十年來一直紮根于江蘇茅山老區,駐點幫扶鎮江句容戴莊村,帶領團隊先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350余萬畝。為了讓農民看得懂、學得會,趙亞夫編寫了多達百萬字的農民科技讀物,每年免費輔導農民100多場,累計培訓農民超30萬人次。
總書記稱讚趙亞夫:“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贏得了農民群眾愛戴。”他強調,農業專家的成果就是要體現在廣闊的土地上,把科研創新轉化為實踐成果。
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總書記親自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趙亞夫頒獎。他勉勵趙亞夫“把成績寫在大地上”。
同年全國兩會後,總書記來到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端地——福建南平。聽説在廖紅等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下,當地茶園通過生態種植,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茶農增收,總書記十分高興,他囑託:“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科特派’。”在南平,總書記這樣感嘆道。倏忽二十五余載,如今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已從福建南平的首批225名壯大至全國的數十萬人。今日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趙亞夫、廖紅等廣大科技特派員正是參與者、見證者,也是貢獻者。
從“人扛牛拉”到“機械耕種”,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廣大科技特派員用新技術助力新農業。曾經“鋤禾日當午”的傳統農耕方式,逐漸被智慧化、自動化的現代農業模式取代。
天南地北,科技特派員制度也在不斷升級創新,呈現新貌——
江蘇組建科技鎮長團,將全國科創資源精準匹配到江蘇産業發展第一線。
浙江探索推行“1人+1鄉”個人特派員、“1隊+1業”團隊特派員和“1家+1縣”法人特派員等服務模式;
甘肅率先提出並與東部協作省市聯合認定“雙地”科技特派員,進一步增強“造血”功能;
…………
隨著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現代農業對技術需求愈發增多,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場”也逐漸從田間延展到“線上”。科技特派員拿起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為農民遠程服務、在線指導、即時解難。
穿梭山林,躬耕鄉野。廣大科技特派員將課堂設在地頭,講稿挂枝頭,主動以農民期盼作為科研方向,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
一篇篇論文,一批批科研成果,就像一粒粒種子,播撒在廣袤沃野,化作中華大地上的稻麥千重。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李珊珊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蔡純琳 宋春燕 李英卓 毛長志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支 持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