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4位,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5位,連續14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擁有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一組組令人驚艷的數據,如一朵朵耀眼浪花,翻涌于浙江杭州的發展浪潮之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號角,杭州向“新”而行,以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展示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姿態。
1.“創新生態圈”轉動發展齒輪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內,一台形似核磁共振儀的儀器上,隨著一名“患者”被緩緩移入,電腦屏幕上即刻顯示出心磁圖。這是基於零磁空間和零磁傳感器等技術研發的零磁醫療設備——心磁成像設備。根據2024年上半年臨床數據驗證,該設備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準確率達91%,重度心肌缺血診斷準確率超過75%,均大大超過心電診斷準確率。
“在接近零磁場的空間內,利用傳感器檢測人體器官的極弱磁信號,可以進行疾病診斷,並且無損傷、無輻射。”極弱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房建成介紹,相比動輒幾千萬元一台的核磁共振儀,一台心磁成像設備只需數百萬元,加上後續研發配套的檢測系統及可穿戴式監測設備等,有望塑造一項千億級的未來産業。
著眼新賽道,杭州將零磁醫療産業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重要方向,定制了首期規模達5億元的零磁裝備成果轉化基金。在此支持下,一條零磁醫療設備産線已經落地,心磁成像設備年産能達100台。
其實,這枚價值千億元的“金蛋”,只是杭州極弱磁大科學裝置的一次“牛刀小試”。
按照計劃,位於杭州高新區(濱江)的極弱磁大科學設施主體將於今年年底動工,以此為核心,杭州在此“畫”出一個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態圈——在主體設施周邊共佈局5個交叉研究平臺,分別對應極弱磁大科學裝置的5個技術中心,環繞這些中心和交叉研究平臺,佈局9萬平方米的産業創新中心,打通“科學—技術—産業”全鏈條。未來,這個創新生態圈有望成為我國乃至全球極弱磁研究的策源點,在零磁醫學、量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慧等領域催生一批世界一流創新成果,助力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優勢。
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杭州頻頻落子。杭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杭州市提出構建環大學大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首批規劃建設西湖區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濱江區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態圈、余杭區環之江實驗室創新生態圈、錢塘新區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加快推進人工智慧、生命健康、合成生物、智慧計算、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攻關和産學研協同模式創新,並支持各地圍繞轄區內高校、高能級科創平臺建“圈”,構建“兩翼驅動、多點聯動”的創新生態圈空間佈局。
錢塘江畔,一個個創新生態圈猶如轉動的齒輪,經過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傳導,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2.“書架連貨架”加快成果轉化
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對接的“關口”。杭州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供給側、需求側、服務側三端協同發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
顛覆性技術可以改變“遊戲規則”,世界主要國家已普遍認識到發展顛覆性技術的重要性。近年來,上海、廣東等地紛紛成立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出臺相關政策。
面對顛覆性技術成果“爭奪戰”,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上,杭州放出“大招”——成立全國首個顛覆性技術轉化孵化中心,出臺關於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的15條舉措,設立杭州市顛覆性技術成果轉化基金,首期基金規模2億元。
“作為創新活力之城,打造顛覆性技術成果轉化先行地是我們的目標之一。”長三角火炬顛覆性技術轉化孵化中心主任、杭州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下簡稱“杭轉中心”)總經理楊更生告訴記者。
今年3月,坐落在杭州師範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杭轉中心發佈了國內首個成果轉化領域大模型——“智者大模型1.0”。截至目前,已累計入庫科技成果70余萬項,將研發機構1000余項待轉化成果匹配對接企業萬餘家,實現成果落地轉化60余項。
“我們通過供需智慧化匹配,生成成果/需求推薦報告,企業和科研人員就可以按照‘導航’找到對方,大大提高了成果轉化效率。”杭轉中心相關負責人舉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團隊成功研製了一種高導熱絕緣複合材料,打破了我國高性能熱界面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大模型成功為該成果匹配到杭州一家新材料龍頭企業,實現了快速落地轉化。
其實,杭轉中心的功能遠超“科技紅娘”。楊更生表示,除了為“情投意合”的供需雙方牽線搭橋,杭轉中心著力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體系,集聚技術經紀人、成果轉化員、創新協作員等技術轉移人才,提供概念驗證、落地載體、科技金融、政策匹配、人才服務等成果轉化全鏈條體系化服務,讓“書架”與“貨架”在同一個平臺上自由匹配。
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一環,概念驗證則是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為提高“從0到1”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杭州市相繼建立30個概念驗證中心,目前累計入庫項目756個,驗證項目357個,轉化落地項目193個,獲投融資45億元,初步構建起特色鮮明、專業突出的概念驗證服務體系。
一位一線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在科技成果轉化道路上折戟沉沙者不知凡幾,“雙中心”可謂建起一座跨越“死亡之谷”的橋梁,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高速路”。在此加持下,今年1~8月,杭州實現技術交易額886.29億元。
3.培育“新雛鷹”驅動提質升級
2023年,杭州地區生産總值(GDP)突破2萬億元。站在新起點上,杭州加快向“新”生長、向“新”攀登,不斷激發出更大的創新驅動活力。今年上半年,杭州規上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9%、6.0%,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0.9、2.0個百分點。強勁的發展勢頭背後,凝聚著廣大企業創新主體的向“新”力。
以數字經濟見長,以先進製造業為基,“雙輪驅動”是杭州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框架設計。在位於杭州市蕭山區的浙江兆豐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偌大的車間內幾乎看不到人,幾臺搭載著成品的自動導向車來回穿梭,機械手臂在不同機床間靈活翻轉……在工業大腦控制下,生産一套汽車輪轂軸承的平均時間僅14秒。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人工智慧逐漸成為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兆豐機電董事長孔愛祥介紹,如今,人工智慧廣泛應用在産品開發中,拓展了新的産品矩陣和産品領域。
為推進科技創新與産業鏈深入融合,今年以來,杭州大力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機制,深入實施“雙倍增”“兩清零一提升”“高上規、規上高”等行動,加速推進“新雛鷹”企業計劃,聚焦未來産業硬科技企業培育,實現企業擴面提質。
前不久,位於杭州市錢塘區的西子航空中標國産大飛機C919大型客機中機身(含中央翼)裝配和零件製造工作包,成為全國三家供應商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這將為浙江航空製造産業帶來持續的牽引作用。”航空産業專家對此表示。
作為飛機的核心段,C919的中機身和中央翼“體重”超3噸,有8000多個零件和超12萬個標準件,是飛機結構中技術最複雜、製造和裝配難度最大的部件之一。西子航空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正謀劃新生産線建設,借助産線的標準化、智慧化、數字化實現流程再造、管理提效,大幅提高産品製造和裝配精度。
距西子航空兩公里外,錢塘區國産寬體客機零部件生産廠房(一期)項目即將正式投産。未來,這個佔地面積約29.4萬平方米的大工廠,可年産45架、月産約4架機中段及後段部位組裝,將進一步壯大浙江在先進航空製造領域,特別是航空複合材料領域的優勢,為地區科技創新、産業結構升級、高端製造領域突破搭建重要平臺。
人勤春早至,實幹可爭先。瞄準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杭州不斷拓展産業發展新方向,開闢産業發展新賽道。放眼杭州全域,智慧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綠色能源五大産業生態圈正加快形成,開闢出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點燃杭州加速發展的引擎。
(本報記者 張曉華 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