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勞動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科學有效地開展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是提升勞動教育成效的必要環節,是全面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培育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要求。
自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發佈以來,各地各校有序開展勞動素養評價,逐步將勞動素養評價納入學校學生管理體系,整合校家社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和開展多主體參與的勞動素養評價。
找準評價短板,避免內容窄化和過程簡單化
從整體看,當前勞動素養評價的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實踐體系比較零散,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與困惑。
一是勞動素養評價的內涵與外延不夠清晰。當前無論是學界還是實踐層面對於到底勞動素養是什麼,其結構如何、應包含哪些維度,其評價指標和關鍵行為表現是什麼,以及勞動素養評價與勞動教育評價的關係如何等關鍵問題仍不夠清晰,由此也引發一些問題。一方面,將勞動素養評價等同於勞動教育評價。一般來説,勞動教育評價包含學校勞動課程、師資、學生、設施、方案等全要素在內的整體性評價,而勞動素養評價是以學生為中心,重點考查其通過勞動實踐而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當前勞動素養評價常常出現過多管理性指標,如學校勞動課時數、勞動教師數量、學生參與校內外勞動頻次等,致使勞動素養評價重“管”輕“育”。另一方面,由於勞動素養的內涵與外延不夠清晰,加之素養評價的複雜性和困難性,導致勞動素養評價重知識技能傳授、輕觀念素養形成,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往往只關注和評價那些“好評的”顯性維度,忽視勞動情感、勞動態度、勞動品質、勞動精神等隱性維度,窄化了評價內容。
二是勞動素養評價存在過程簡單化與形式化問題。在《意見》等文件中強調,要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勞動素養評價應著眼于學生勞動過程的動態發展,強調日常寫實記錄,充分發揮教師、家長和學生等多元主體的評價作用。然而現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於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勞動教育資源不足,導致勞動課程實踐活動開設不夠,影響學生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的寫實記錄;二是評價主體仍以學校、教師為主,家長、社會等相關利益主體參與度不高,評價主體仍顯單一;三是當前綜合素質評價實施中尚存在諸多不規範因素,尤其在過程性數據的採集與記錄、分析、反饋與使用等環節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素養評價的過程容易流於形式。
三是勞動素養評價結果的應用和育人功能發揮有限。《意見》指出,要“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由於上述評價過程的簡單化、形式化處理,加之過程性數據挖掘和使用存在困難、教師評價素養不足等原因,導致勞動素養評價結果引導學生改進和發展的功能有限。另外,由於當前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招生考試中的使用尚處於探索階段,因此學生的勞動素養評價結果如何真正在促進教育評價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發揮作用仍面臨巨大挑戰。
抓住關鍵指標,強調過程評價和多主體合作
破解當前勞動素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關鍵要從以下方面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切實落實相關政策中對勞動素養評價提出的具體要求。
加強研究,澄清勞動素養評價的理論問題。勞動素養評價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關於勞動素養的內涵與外延、評價內容與指標設置等問題都需要在理論層面進行分析和澄清。要加強對勞動素養評價的學理研究,為科學開展勞動素養評價奠定理論基礎。首先,要厘清勞動素養的內涵與外延,明確勞動素養評價的邊界,包括勞動素養是什麼、表現在哪些方面、應該“評什麼”、其內容與結構如何;明晰勞動素養評價與勞動教育評價在概念內涵、評價對象與標準、評價內容與範圍上的區別與聯絡及各自的側重點。其次,構建勞動素養評價的理論模型,研製評價指標體系,並進行指標的細化和分析。上海將勞動素養納入“綠色指標3.0”,正加緊研製勞動素養評價的指標體系,細化觀測點。再次,明確勞動素養的階段性與群體性差異。進一步研究細化各級各類學校學生應具備的勞動素養的內容要求、素養表現和學段要求,為開展勞動素養評價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多主體參與,建立過程導向的勞動素養評價體系。勞動素養評價是一種過程導向的評價,評價中應多方記錄、收集和描述學生在參與學校、家庭、社會勞動實踐中的過程性材料,分析和理解這些信息,並利用證據來有效支持其進一步發展。
首先,要全面客觀地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收集整理學生在參與勞動中的相關成果、作品等,選擇有代表性的材料進行寫實記錄。各地和學校要開齊開足勞動課程,充分利用校內和社會資源,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成果展示等活動;要記錄學生勞動參與中的典型事件和關鍵行為,並將這些材料進行結構化的組織與呈現,為真實評價其勞動素養提供強有力的證據基礎。
其次,多方聯動分析和理解過程性資料。該環節是各評價主體對過程性材料的認識與價值判斷,是教師專業化能力與水平的重要體現。要結合具體情境和學生所處環境來理解行為背後的目的與意圖、理解材料背後的價值與意義,進行解讀性評價。同時要將班主任及其他任課教師、學生及其同伴、家長以及社區、企業等相關評價主體納入進來,共同對觀察記錄的過程數據進行討論、解讀,進行多主體合作解讀的協商式評價。
再次,要為學生提供反饋,並基於證據進行指導與改進。這是發揮評價過程性育人功能的關鍵一環。教師要與家長、社會機構相關人員共同協商,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針對特定任務的反饋,提出下一步改進建議、策略、行動計劃與方案,追蹤學生進步情況並適時給予指導等。
用好評價結果,與綜合素質評價協同推進
雖然相關文件強調要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但比起其在升學中的選拔功能,勞動素養評價最大的功能仍在於育人價值,要充分發揮評價結果的引導、反饋與改進功能。一是要強化其過程性育人功能。二是要加強信息技術賦能。各地各校要加強信息技術賦能勞動素養評價過程性數據的採集與管理、分析與存儲,助推評價的精準性與個性化。三是要提升教師的評價素養,尤其是挖掘和利用過程性數據的能力、有效開展教學反饋的能力等。最後,還要認識到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應是一種標準參照評價或個體內差異評價,因此要加快研製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為確定每個學生應達到的標準或目標提供依據。如《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佈,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勞動素養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制度設計層面來説,各地各校要清楚地認識到勞動素養評價的實施應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協同推進。國家發佈的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多個文件中都反復提到要將勞動素養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學生勞動參與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我國中小學已推行近20年,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山東、廣東等地已經形成典型模式,積累了豐富經驗,這為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工作也打下了一定基礎。對於各地各校而言,要將勞動素養評價納入本區域和學校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系統設計、協同推進,切實發揮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