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到週五下午兩點,湖南省岳陽縣筻口鎮遊港村直播帶貨準時開播。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一直播間是由有電商經驗的村幹部&&組建,帶著農戶銷售農貨。從開播到現在,總交易額已達50萬元。
線上尋找農産品出路
村幹部和村民一起直播帶貨
遊港村是筻口鎮的北大門。胡桂林是筻口鎮的副鎮長。在這裡,他不僅帶動村民種植小米椒,為村集體創收五十多萬,還為村民增加收入,發展起了“直播助農”。
“遊港村土地肥沃,農戶們種了很多蔬菜。我們入戶走訪的時候,發現很多農戶家裏曬了很多幹菜,便詢問這些怎麼消化,他們回答説,分給子女親戚吃,吃不完的便喂牲畜,甚至有一些老在地裏。”胡桂林説,在考察時他想到之前村裏組織群眾發展集體經濟時種植的100多畝小米椒,産量雖然很大,但批發價格卻很低時,便有了通過政府幫扶銷售村裏産品的想法。
“我們開始有一些政府的消費幫扶,把農戶的産品做成禮盒,通過政府單位的採購,將禮盒銷售給一些政府單位。”但胡桂林並不滿足只通過政府幫扶來銷售。因為大學畢業後做了幾年電商,胡桂林就想“能不能通過線上直播來幫助農戶解決這些問題?”
2023年6月,胡桂林組織村幹部用直播的方式銷售農戶製作的農貨。“剛開始時效果一般,直播間就十幾二十個人,還有一半是我們自己人。銷量也很小。”堅持了三個多月,效果並不理想,有些發愁的胡桂林想起來自己曾看過有地方村委書記直播帶貨。“他們都是現場直接賣,我們就想著這樣會不會效果好一點。便把村民組織到現場來,直接給他們開單,這樣他們也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胡桂林説。
今年4月,計劃開始實施了。剛開始時他們沒有固定的直播地點,效果也一般,而且會遇到網絡和環境嘈雜的問題。後來,村裏開始探索怎麼經營網絡店舖,村幹部和村民一起合作,分工明確,漸漸地,他們直播帶貨變得越來越正規。
將大集搬進直播間
介紹精確到每個製作者
雖然每天只有下午兩點才播,但是有些村民早上便會來到村民服務中心。遊港村的書記李六檢告訴北青報記者,有的村民怕排不上號,早上7點就來到村民服務中心簽名排隊,直播時他們就按簽名的順序進行産品介紹。
雖然農産品是非標産品,但李六檢每次開播之前,都會將村民的産品進行仔細檢查,開播後,主播又會進行第二次檢查。李六檢説,“産品來自不同的農戶,但每個産品都會檢查。比如蘿蔔幹要曬乾,不發黴,沒有沙;霉豆腐需要經過幾個人的品嘗才會上架;粉條要看農戶有沒有添加東西。而一些産量大的商家會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有時候為了確保質量,村幹部還會到農戶家裏去實地考察。“有農戶將蜂蜜送過來,我們就上他家去,核查一下他家是不是養蜜蜂的,蜂蜜裏有沒有摻什麼東西。”李六檢説。
産品會在直播間現場進行稱重後上架,有網友評價道:“這不就是將趕集搬到網上了嗎?”直播時,村幹部一邊向網友展示産品,一邊介紹這是誰家製作的。而且所有的産品都是現場稱重,然後再上鏈結。鏈結打開,産品介紹精確到每一個製作者:“柳嗲”“劉嗲”“毛嗲”(在湖南,嗲嗲是對爺爺一輩的稱呼)……有姓氏重復的,還會在前面加上地點加以區分。
胡桂林表示:“農産品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口味都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鹹一點,有的人喜歡淡一點,製作過程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就把産品具體到製作者身上。如果收到評價,我們就會轉告嗲嗲,叫他們改進或者製作其他産品。”同時,村幹部們擺脫人機回復,仔細閱讀每一條評論並給出回復。
每天發貨兩百多單
總交易額達五十多萬元
到了晚上,村幹部會將商品一一打包。“每天都很忙。原來我們基本上每天有200單左右要發。現在每天兩點直播,村幹部要比村民早到一小時驗貨。”胡桂林説。不僅如此,“我們的初心是幫助百姓提升他們的收入,村裏面也不賺一分錢。商品標價裏,除了3塊錢快遞費是農戶自己承擔,還有2塊錢的包裝費,一些收貨地址比較遠的地方,村裏面可能還要貼一兩塊。”胡桂林介紹。
自從開播以來,全村共有一百多戶人家參與了直播,村裏直接交易額就達到了五十多萬,每半個月,村委會就會給農戶結算一次。李六檢説,“有的老人家年紀大了不方便,直播帶貨把産品變成錢,他們非常高興。”文/北青報記者 王天琪 實習生 劉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