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青年在話劇中“遇見”自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4年11月27日 09:05:42
中國青年報 | 2024年11月27日 09:05:42
原標題:山東大學:讓更多青年在話劇中“遇見”自己
正在加載

  山東大學師生原創短劇《無盡的登攀》演出現場。

  山東大學師生原創短劇《無盡的登攀》劇照。

  山東大學師生原創短劇《無盡的登攀》劇照。

  山東大學師生原創短劇《無盡的登攀》劇照。本組圖片由山東大學團委提供

  “先生風骨,山高水長!”最後一句臺詞餘音未落,觀眾席已是掌聲雷動,不少人眼含熱淚。合唱歌聲漸起,伴着歌詞“我也將見你未見的世界,寫你未寫的詩篇……”成倣吾、老舍、王淦昌……校史中前輩先賢的事跡與形象在屏幕上一一再現。

  山東大學師生原創短劇《無盡的登攀》前不久首次公演。話劇的主角是已故去27年的山東大學原校長潘承洞,台下的觀眾是00後青年學生。跨越時代與年齡的溝壑,一群平均年齡21.2歲的主創團隊試圖借助獨特的創作視角與藝術語言,讓更多青年在觀演過程中“遇見”自己,在與先賢的心靈對話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與奮鬥的勇氣。

  克服挑戰,匠心打磨

  2024年恰逢潘承洞先生誕辰90周年。潘承洞先生是當代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研究方向為解析數論,與華羅庚、王元、陳景潤並稱為中國數論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先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1+5”和“1+4”命題,兩次在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研究中居於領先地位。不僅如此,作為曾履職11年的山東大學校長,他留下一段治校佳話,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為更好弘揚潘承洞先生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山東大學重點打造紀念潘承洞先生誕辰90周年原創精品短劇——《無盡的登攀》。

  自項目啟動以來,創作團隊遍訪山東濟南、江蘇省等地,實地調研、廣集資料,基於珍貴而豐富的歷史檔案,在校團委的帶領指導下完成了劇本創作。

  “資料收集比預想的要困難一些,這也是我們劇本創作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創作團隊負責人之一、管理學院2021級本科生劉宸宇回憶。

  創作過程中,團隊發現,關於潘承洞先生的資料多聚焦於研究課題,對生活細節則着墨較少。為此,團隊從潘承洞先生的親朋好友、師生入手,從他們的回憶文章、校史檔案中發掘更多生活故事,最終完成資料收集和匯總工作。

  為了打造高質量的原創劇本,團隊在正式創作前開展了系列集體討論,並明確創作原則:不符合歷史邏輯的內容不要,過於枯燥、平鋪直敘的內容不要。

  “在劇本創作和道具選擇上,我們以工匠精神力求每一處場景、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臺詞都有史實可依,如果你熟悉潘老的事跡,就會發現劇情中充滿了巧思和細節。”編劇團隊成員、文學院2022級本科生陳佳欣説。對於劇本中涉及的數學專業知識,團隊還專門邀請了數學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審核和指導。

  此外,如何創作出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話劇作品是團隊遇到的又一大難題。

  為擺脫枯燥的歷史説教,團隊調研學習國內同類型話劇創作方法,深入青年群體,積極創新:在劇本內容上,巧妙融入校園和社會生活熱點,增強觀眾互動;在角色塑造上,拒絕臉譜化,展現潘承洞先生治學嚴謹、生活風趣的雙重魅力;在劇目展現上,則以當代青年學生鄧山海(虛構)在新生入學、攻讀碩士學位、博士畢業三個階段與潘承洞在時空中偶遇並進行對話交流為主線索,讓觀眾對劇情發展充滿期待。

  既是演繹,也是致敬

  “我熱愛科研,也熱愛舞臺,參演《無盡的登攀》讓我體會到了一種成就感。雖然排練的頻率很高,很累很辛苦,但是最後展演圓滿成功,一切都值得了。”劇中青年教師扮演者、物理學院2024級碩士新生薑嘯東説。即使只有幾句簡單的臺詞,每一次排練他也都全程參與,一遍遍揣摩語氣、動作,並承擔了很多場務、調度工作。

  從7月上旬開始,團隊就緊鑼密鼓地組織演員選拔和排演工作。在話劇的演員團隊中有4名2024級新生,到校報到之前便開始參與話劇排演工作。對他們來説,剛踏入大學校園,就完成了一次同山大先賢的心靈對話。

  在排演過程中,指導老師和創作團隊也結合實際效果,不斷對劇本進行調整和修改。據統計,正式演出前,劇本共經歷了11次大的改動。

  為了呈現出最好的舞臺效果,直到中秋節當日,首演的前3天,指導老師和演員們仍在排演室裏反復練習新修改的臺詞和走位。

  大到整體的舞臺設計,小到每一個語氣詞、眼神、動作、體態——每個人不斷地對各個細節進行精細打磨。為了貼近現實,一個只有一兩秒的護士輸液動作,演員們都找到護理與康複學院的同學作專業指導,並練習了上百次。

  演出結束的那一刻,燈光熄滅,台下掌聲雷動,《無盡的登攀》首次展演取得了圓滿成功。短短20分鐘,呈現了潘承洞先生從青年到老年的變化,而不變的是他對學術的不懈追求,對青年人才的關切支持,對祖國的赤誠之心。

  山東大學團委書記馬毓軒説:“《無盡的登攀》自籌備之初,便得到了學校黨委及各相關職能部門、學院的高度重視與全力支持。這部劇展現的是潘承洞院士作為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科學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作為教育家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這種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品格,穿越時空,影響着當代山大青年。”

  “潘承洞先生以身作則,在追求數學的道路上從未停止自己的步伐,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未來有很多迷茫,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潘承洞先生的精神也能指引着我更加堅定地走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觀演的歷史學院2024級本科生宋子娟説。

  以劇育人,美育賦能

  事實上,《無盡的登攀》並不是山東大學首次嘗試原創話劇。

  在校園原創文化方面,山東大學有良好的前期基礎——海鷗劇社的《海鷗低鳴》於2023年年底公演,這部劇紮根中華優秀革命文化與百廿校史,講述了海鷗劇社以宣傳革命、喚醒勞苦大眾、振興中華為己任,用話劇形式宣傳抗日,渴望以燎原星火之勢喚醒中華兒女民族覺醒意識的動人故事。

  玩家劇社的《華燈初上》以新中國成立後學校第一任校長兼黨委書記華崗同志的革命成長經歷為原型,緊扣其“戰士、學者、校長”三重身份,從熱血青年尋找信仰,到困守監獄回歸群眾,從擔當主編不畏權勢,到一校之長治學育人,生動地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的家國情懷與學術風骨。

  在《無盡的登攀》的輻射帶動作用下,山東大學團委充分發揮藝術類學生社團作用,重點打造尼諾劇社、玩家劇社、優優劇社、栗子劇社等校園劇社,為熱愛話劇的師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臺,進一步豐富了育人渠道。

  經濟學院近期創排的《暮色琼橋》話劇,深切緬懷當代中國傑出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工作領導人薛暮橋先生為中國經濟和學校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勉勵青年學生薪火相傳;經典話劇作品《雷雨》《日出》《全家福》《北京人》《1919》《十二怒漢》《家》等也接力在社團舞臺上排演,凝聚了一大批愛好話劇的師生,營造了百花齊放、熱烈蓬勃的良好文化氛圍,踐行了美育賦能“大思政課”的育人新路徑。

  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帥表示:“山東大學將積極把握這一契機,對校園原創文化工作謀篇佈局,並多維度予以支持,持續培育原創文化精品,探索可見可感、有形有效的青年學生思政引領新路徑。”

  “下一步,我們的創作團隊將繼續打磨劇本、精進演技、豐富內容,以科學家、教育家精神激勵更多的青年傳承先輩志氣,與時代同頻共振。”主創人員之一、管理學院本科生劉宸宇説。他們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啟了“《無盡的登攀》2.0計劃”。

  鄭柔澄 嚴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實習生 禹文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讓更多青年在話劇中“遇見”自己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