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快速提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9326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個百分點。
那麼,分省份看,哪些地方城鎮化率高?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4》公佈了31個省份常住人口和城鄉人口構成相關數據。數據顯示,目前,共有9個省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0%,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遼寧、重慶和福建。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超過了85%。上海以89.46%位居第一,北京以87.83%位居第二,天津也達到了85.49%。
整體來看,這三大直轄市作為城市經濟體,經濟發展以二産和三産為主,一産以及一産人口所佔的比重已經非常小。
廣東和江蘇2023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是首次達到或超過了75%,分別為75.42%和75%。另一個東南沿海經濟大省浙江去年城鎮化率為74.2%,遼寧的城鎮化率達73.51%,位居第七。重慶和福建的城鎮化率也都超過了70%,分別為71.67%和71.04%。
這其中,有的人口大省雖然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70%,但省域內不同地市之間的城鎮化差距明顯,省域內一些人口密集但城鎮化率較低的地區,未來城鎮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這9個省份之後,2023年內蒙古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9.58%,比上年末提高0.98個百分點,距離70%大關已經很近。
從近年來城鎮化率的提升幅度來看,由於中西部城鎮化進程比較晚,原有的城鎮化基數比較低,在一定時期內有較快提升,因此近年來城鎮化提升幅度比較大的主要在中西部地區。以2023年為例,城鎮化率提升幅度位居前十的省份分別是西藏、青海、安徽、新疆、甘肅、雲南、陜西、四川、廣西和貴州,有9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1個來自中部地區。
在城鎮人口方面,目前有11個省份城鎮人口總量超過了3000萬人,分別是廣東、山東、江蘇、河南、四川、浙江、河北、湖南、湖北、安徽和遼寧。其中,廣東、山東、江蘇和河南城鎮人口數量超過5000萬人。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城鎮常住人口9583萬人,比第二名的山東多出2900多萬人,在各省份中遙遙領先。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相比農村,城鎮人均收入更高,消費也會多很多。廣東有龐大的城鎮人口,以及較高的人均消費支出水平,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消費市場。
廣東之後,山東和江蘇這兩個經濟大省的城鎮人口均超過6000萬人,分別為6633.58萬人和6394.5萬人,分列二、三位。中西部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城鎮人口也超過了5000萬人,達5701萬人。此外,四川和浙江的城鎮人口分別達到了4978.1萬人和4917.2萬人,距離5000萬人的大關已經很近。
從鄉村人口數量看,共有11個省份超過2000萬人,分別是河南、山東、四川、廣東、河北、湖南、安徽、雲南、廣西、江蘇和湖北。其中,河南、山東、四川和廣東鄉村人口超3000萬人,河北鄉村人口達2752萬人,湖南的鄉村人口2551萬人,安徽的鄉村人口達2356萬人。這些鄉村人口數量大的區域也是當前城鎮化率挖潛的重點。
今年7月,國務院發佈《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經過5年的努力,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渠道進一步暢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進一步健全,協調推進潛力地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明顯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化都市圈,城市安全韌性短板得到有效補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行動計劃提到,以冀中南、皖北、魯西南、豫東南、湘西南、粵西、川東等城鎮化潛力較大的集中片區為重點,兼顧其他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縣(市、區),在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方面加快突破,構建産業梯度佈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以豫東南為例,根據第一財經今年8月報道,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喻新安表示,包括週口、駐馬店等市縣在內的豫東南區域目前城鎮化率不足50%,因此仍有較大的城鎮化潛力。他強調,這些地區的城鎮化不同於人口向一二線城市流動的城鎮化,而是“就近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一方面,通過發展産業振興帶動縣域經濟,吸納附近人口就業解決收入問題;另一方面,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合併一些自然村,形成人群聚居的新城鎮新區域。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長牛鳳瑞認為,黃淮海大平原農業生産條件好,歷史上開發也比較早,人口密度比較大,一些地方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超過1000人,農村富餘勞動力比較多。雖然有一部分人外出就業,但留下的人口數量還是非常大。該區域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産業外溢、落戶,加快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