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日電(趙麗)當地時間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佈消息稱,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並於10月31日起正式實施。
《地緣政治經濟報告》創始人、美國外交政策專家賁傑民·諾頓(Benjamin Norton)接受中新網採訪時指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態度不僅延緩了全球從化石燃料向清潔能源的轉型,也暴露了歐盟在氣候問題上的政治化傾向。
近來,一些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地大肆渲染所謂“中國産能過剩論”,對華炮製莫須有的罪名。如今,歐盟加稅之舉,更是佐證了這些西方國家以“産能過剩論”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賁傑民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從未對日本、韓國和德國等盟友的大規模汽車出口,提出過“産能過剩”的批評,而當中國開始出口電動汽車時,這種指責便頻頻出現。
他認為,歐盟對華加徵關稅不僅限制了雙邊貿易,也讓歐洲消費者無法獲得中國生産的高性價比電動汽車,迫使他們以幾乎翻倍的價格,來購買替代車型。此外,抵制進口中國電動汽車,還可能拖慢歐洲擺脫化石燃料的步伐,最終影響歐洲儘早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因此,實際上,歐盟並不真正關心氣候變化。如果它們真心想應對氣候變化,就應該鼓勵生産更多的電動車。”賁傑民説。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清潔環境和減少污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北京等大城市,過去十年間,空氣污染狀況明顯改善。他強調,中國發展綠色技術不僅有助於解決環境問題,也幫助了其他國家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穩定其經濟發展。
“我認為,中國發展電動車是在做一件有益於他國的事。”賁傑民説, “然而,很遺憾,西方政府的回應卻是對中國電動車和太陽能板徵收關稅。這相當於發起‘貿易戰’,而不是通過合作來應對氣候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