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強大的社會協同力,既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路徑。
教育系統提升社會協同力的基本內涵
加強社會協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發展中的有機整體,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都處於內在聯絡之中。伴隨著人類社會進入複雜多元和高度不確定狀態,社會系統中任何一個組織或行為主體都難以獨自實現社會治理目標。因此,必須有效整合社會事務治理中各系統分散承擔的功能,通過多主體良性互動、子系統之間的合作支持及各要素的共生共榮,才能實現社會有秩序、有活力的發展。
社會協同力,是指社會有機體系統各要素之間、各子系統內部通過相互協調配合,使社會系統不同利益主體形成協同關係;通過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促進的合作行動,共同推進社會良序發展的能力。對教育系統而言,社會協同力提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育系統本身的社會協同力提升,二是通過教育高質量發展助推社會協同力整體提升。
教育系統提升社會協同力的價值意蘊
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教育自身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回應現代化經濟體系轉型升級對教育的迫切需求、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教育期盼。就高等教育而言,應通過與外部相關主體的協同創新以及資源、要素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科專業結構與産業轉型升級、區域發展戰略需求緊密銜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育人質量與辦學效益,同時擴大知識交流活動,實現創新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就基礎教育而言,應通過創新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聚合來自家庭、社會的教育力量和支持資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主體性實踐機會”和“真實性情境體驗”,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環境中培養技能、社交與合作能力。就職業教育而言,應立足國家和區域産業行業發展實際,通過社會協同實現産教深度融合,有效激發參與主體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形成“産業鏈”“崗位鏈”“教育鏈”“創新鏈”無縫對接,進一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適合性、匹配性。
教育系統作為助力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拓寬或延伸教育載體來促進社會協同力提升,作用方式是間接的、柔和的,但效果是可持續的、長遠的。當今社會,由於不同主體擁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發展目標和多樣的價值取向,若社會多主體之間合作動力不強、缺乏價值共識,就會阻礙社會協同機制的構建。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深入發展對社會協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系統提升社會協同力的內在邏輯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提升社會協同力的首要前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始終堅持以人民需求、人民判斷與人民共享為中心的價值旨歸,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著力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新時代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優化育人方式與培養模式,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適合的教育和人生出彩的機會。
服務高質量發展是提升社會協同力的核心樞紐。部分地方高校推進校企合作之所以進展緩慢,出現“一邊熱、一邊冷”的現象,深層原因是其自身服務區域産業發展的實質性貢獻度不高、能力偏弱;部分職業院校之所以難以調動龍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深層次原因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匹配性不強。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關鍵連結點和集中交匯處,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處於龍頭地位。因此,提升教育系統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就意味著抓住了社會協同力提升的“牛鼻子”。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提升社會協同力的關鍵環節。教育系統提升社會協同力,主要通過高質量辦學與其他主體形成互動合作關係,質量不高勢必影響協同的穩固性與持久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的能力、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既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教育系統提升社會協同力的底氣所在。深化教育改革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根本動力,應通過改革來解決好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補齊“短板”。
凝聚思想共識是提升社會協同力的基本依託。社會協同實際上是各個協同主體之間建立高效的集體行動機制,針對要解決的社會公共問題“同向同行”,背後的支撐邏輯是共享共贏、思想共識。價值取向直接決定行為方向,教育系統提升社會協同力,要從力量聚合和矢量一致兩個維度下功夫。一方面,教育系統要擔負起涵養社會道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任,引導社會成員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讓社會治理體系的框架始終充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搭建良好的溝通互動平臺,讓各協同主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互嵌、融合與協調的過程中實現雙向賦能、協同發展。
(作者沈可係湖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羅仲尤係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