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先生》,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今天播出《朱炳仁:銅就是我,我就是銅》。
人物名片
朱炳仁,1944年出生於浙江衢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開創了“熔銅”新工藝,擁有百餘項專利,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築之父”。此外,他還是揭開中國大運河申遺序幕的“運河三老”之一,並於今年建立朱炳仁大運河藝術館,為傳承千年運河的活態文化而努力。
他因一場大火開創熔銅藝術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銅建築奇跡
從千錘百煉到潑銅如墨,從鑄銅到熔銅,數千年傳承的銅藝在朱炳仁手中呈現出了新的形態。誰能想到,這妙手偶得竟源自一場火災。
2006年,由朱炳仁參與建造的江蘇常州天寧寶塔突發大火,塔身上的銅基本都被燒成了銅渣。然而,一片狼藉的景象卻激發了朱炳仁新的藝術靈感,“當銅從一定高度自由落體流下來的時候,銅珠互相擁抱、互相交融,非常美。”
△江蘇常州天寧寶塔
隨後,朱炳仁將銅渣帶回了工作室,銅渣在上千攝氏度的高溫下融化流動,呈現自由奔放的模樣,熔銅誕生了!正如朱炳仁在《舞銅》一詩中描繪的:“銅終於舞起來了。天地無限,造化無窮。”
朱炳仁用這些銅渣做了第一件熔銅藝術作品《闕立》,在此之前,朱炳仁從來沒有意識到,銅可以用如此浪漫、抽象、沒有壓縮的方式來創造,形成千姿百態的藝術表達。
△朱炳仁的第一件熔銅作品《闕立》
朱炳仁自幼受到家族銅藝傳統的熏陶,浙江紹興“朱府銅藝”歷經近150年,但到了朱炳仁出生的1944年,戰火紛飛,銅鋪難以為繼。儘管為了溫飽顛沛流離,但“以銅立業、以書立世”的家訓,朱炳仁一直銘刻於心。
改革開放後,朱炳仁從父親手中接過了銅榔頭,經過多年苦心鑽研,朱炳仁繼承了祖傳手藝,打磨銅器爐火純青。但只做一名銅匠,他不甘心。
朱炳仁的父親、爺爺都曾致力於將銅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同。朱炳仁接手後,逐漸讓日用的銅器變成了一些藝術品。
2002年,浙江杭州西湖雷鋒塔重建,朱炳仁擔任銅工程總工藝師,他要建一座前所未有的銅塔。歷時四年,朱炳仁以280噸銅為雷峰塔“披”上彩色銅衣,重現了“雷峰夕照”的盛景。
△杭州西湖上空晚霞絢麗,“雷峰夕照”景象壯美。
中華第一高銅殿“靈隱銅殿”、規模最大的銅建築群“峨眉山金頂”、現代第一座青銅大宅“杭州江南銅屋”……朱炳仁秉持世代匠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銅建築的奇跡。有人總結,朱炳仁及其團隊至今已創造了55個“第一”。
朱炳仁説:“每做一件事情就要邁出新的一步,不要走老路,這樣社會才會前進,時代才會發展,留給後人的東西才會有價值。”
△朱炳仁熔銅作品《千里江山》
建一座大運河通向世界文化遺産的橋
“運河三老”之一是朱炳仁的另一個知名稱謂,並非水利專家的他為何能與大運河結緣?
△“運河三老”,從左至右分別為羅哲文、鄭孝燮、朱炳仁。
2005年,在一次活動中,朱炳仁和城市規劃專家鄭孝燮、古建築學家羅哲文一起談論文物保護,朱炳仁訴説了自己沒能在大運河上修建銅橋的遺憾。
羅哲文和鄭孝燮向朱炳仁提議:“你的銅橋沒有建成,我們一起建另一座精神上的橋梁,一座大運河通向世界文化遺産的橋梁,如何?”
達成合意後,三人聯名寫信寄給運河沿岸的18座城市市長,開啟了中國大運河的申遺序幕。
△《關於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2005.12.15)
2014年6月22日,朱炳仁收到了從多哈傳來的喜訊,大運河申遺成功了!
2024年初,我國首個大運河與銅文化融合的主題館——朱炳仁大運河藝術館開館。在朱炳仁眼中,運河文化抑或是傳統銅藝,活態傳承都是必由之路。
△朱炳仁大運河藝術館
熔銅技藝屬於天下人
他“獨門秘訣”毫無保留地公開
1200攝氏度高溫的美,有多少人體會過?
曾有人跟著朱炳仁做學徒,體驗熔銅技藝,被灼烤得胸悶難受,不住咳嗽,眼睛都睜不開,而朱炳仁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半輩子。“熔銅非常神奇,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我內心總在想,我這輩子就做銅了,所以銅就是我,我就是銅。”
器物有形,匠心無涯。朱炳仁用畢生精力保住的技藝,想讓更多人知曉、更多人傳承。熔銅藝術“獨門秘訣”凝結了朱家五代人心血,2018年,朱炳仁和兒子思索再三,最終選擇毫無保留地在電視節目中公開,熔銅技藝從此成為天下人的財富。“我手上沒有絕招了,但我們一定會掌握新的絕招。”朱炳仁説。
△朱炳仁和熔銅作品《青花系列》
熔銅打造出的稻穗形態各異、隨風搖曳;藍白色調的青花元素附著銅瓶,在光影映照下韻味別致;巨幅銅壁畫《萬泉歸海》大氣磅薄;紀念梵高的《燃燒的向日葵》折射千年青銅光輝照進現代文明……
△朱炳仁熔銅作品《稻可道,非常稻》
9月14日,“熔鑄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藝術展”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100多件/套銅藝瑰寶講述著傳承與創新。古樸的銅不再只是人們熟悉的顏色,它變得流光溢彩、映日生輝。對於朱炳仁來説,也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但他改變了中國銅的歷史。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丁飛。上一次見到朱炳仁先生,是去年6月他作為嘉賓參加《我説大運河》的直播。讓我印象頗深的,是當時他和兩位主持人泛舟大運河上,船穿過拱宸橋,橋上很多杭州老百姓向他招手、為他鼓掌,他微笑著抬頭回應,原來在杭州百姓心中,朱老的位置這麼重。採訪中,先生一直都是語調溫潤如水、不緊不慢,唯一一次開懷大笑,是我提到“您的孫子今年高考成績好,大家都很關注啊”,他那驕傲的表情是一點藏不住!
被問到在北大學化學孫子是否會繼承衣缽,先生説,傳承是多元的,下一代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他們或將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將銅文化傳承下去。
監製/高岩
策劃/樊新徵 肖源
編審/樊新徵
記者/丁飛
新媒體/章宗鵬
統籌/李航
視頻編導/張良
攝像/李力 陳沿青
視頻剪輯製作/張良
包裝設計/曹懿心
微信編輯/崔朝輝
部分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網絡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