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繼續聚焦《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其中,國家公園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國家公園保護國家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資源,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這意味著,國家公園建設要提速,生態文明建設要提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看看我們如何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建設,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清晨,穿山甲結束了一夜的活動,清理鱗片準備休息;鳥媽媽早早外出覓食,開始忙碌養娃的一天;日上三竿,貪吃的小麂遲遲不肯離去;頂級獵手黃喉貂準備外出捕獵,一展身手……這些可愛的“小精靈”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原住民,也是這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最直觀的體現。
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桐木保護站護林員羅賢華:“各種各樣的動物經常到路上和茶地裏活動的也比較多。”
老羅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一名護林員,他的工作就是巡護山林、監測野生動物的活動情況,確保這裡的生物資源安全。
武夷山國家公園地跨福建、江西兩省,有著同緯度帶現存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我國東南動植物寶庫。不過在以前,這種鳥叫蟲鳴、草木清香的景象,老羅簡直不敢想象。武夷山以岩茶名揚海外,但在數年前,因為缺乏保護意識和監管,一度有不少茶農毀林種茶,青山滿目瘡痍。
武夷山的情況並不是個例。過去幾十年時間,我們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經濟發展起來了,問題也接踵而至,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十分突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何方?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研究部主任胡勘平:“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我們國家治國理政非常重要的理念,把生態文明理念、原則和做法融入貫穿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一場重塑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變革在中華大地展開。習近平總書記深遠擘畫,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儘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要求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多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特別是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被評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印發實施《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及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郝棟:“有中央層面的,管宏觀的、管戰略的、管全局的,地方政府根據地方的特點和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形成了一批地方性的政策法規,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結合之後,我們的制度體系在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其中,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就是一項重要部署。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為了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之後,武夷山和三江源、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等地成為首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郝棟:“在推進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一些過去沒有預想到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改革規律性的認識,體現了我們推動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兩點論、重點論要相對統一,更加注重我們的實踐效果。”
與此前自然保護區各自只瞄準局部不同,國家公園更強調對整個生態系統和整個生態過程的完整性保護,是系統化、一體化的保護,這就需要破除舊體系的藩籬。以武夷山為例,這裡有森林、水、草地等多種自然資源。在成為國家公園之前,這些自然資源分屬於多個管理部門,每個部門都劃出了各自的自然生態空間,原本完整的生態系統被人為割裂,存在著誰都管卻誰也管不到位的問題。
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以系統觀念統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會議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對相關自然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理順管理體制。
以系統思維謀全局、著眼“一盤棋”,這是我們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方法論。遵循這一理念,各地都在努力寫好“綠水青山”的答卷。黃河沿岸各地協同發力,上遊推進水源涵養,中游著手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系統施治;長江沿岸省份攜手共同治污增綠、修復岸線、十年禁漁,為實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而努力;京津冀協同推進密雲水庫水源保護、白洋淀生態修復等項目,探索超大城市及城市群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目前,我國已部署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神州大地鋪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燕子窠生態茶園內,省級科技特派員廖紅指導茶農進行田間養護。作為國家公園內的茶園,這裡不能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一切生産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但這並沒有影響茶農們的收入。省級科技特派員廖紅為茶農定制了一套生態種茶方案。
茶農楊文春:“廖紅教授教我們夏天在茶行間套種大豆,來補充氮肥,冬天在茶園中間套種油菜,來補充磷鉀肥。”
這種方法,不僅提升了茶園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還可以生態防控蟲害,提高了茶葉的品質。當地還做起了茶旅融合的文章,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綠色發展之路。而這得益於新時代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保護和發展協同共生,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福利。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來到燕子窠生態茶園。
楊文春:“那天我們帶領茶農在這邊壓青,總書記問我這有什麼作用嗎,我説油菜是最好的綠肥。”
福建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員徐茂興:“總書記囑託我們這些科技特派員,要把論文寫在廣闊的田野大地上。”
在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實實在在的收益讓人民群眾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今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各地還成立了生態産品交易中心,不斷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在浙江,大美鄉村遊、生態遊讓人民群眾鼓起了錢袋子;在海南,因建設國家公園而搬遷的“雨林居民”在政策支持下,從事橡膠、綠茶、食用菌種植等産業,嘗到了生態紅利的甜頭;在陜西蔣家坪村,茶農們依靠好茶、好山水發展茶旅融合,綠色之路越走越寬……中華大地上不斷書寫新的綠色奇跡。而“人民”二字就是這一切工作的初心和動力之源。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我們交出了這樣的答卷:2024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8%,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I至III類)斷面比例為88.8%;2023年,全國完成造林399.8萬公頃,種草改良437.9萬公頃;2023年,全國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綠地3.4萬公頃,開工建設“口袋公園”4128個,建設綠道5325公里,規劃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規劃佈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涵蓋陸域分佈高等植物2.9萬種、脊椎動物5000多種;“十四五”前三年,全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約7.3%,相當於節約化石能源消耗約3.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約9億噸。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