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有沒有一條人民路?
今天的《共和國故事》,我們來到了全國最長的一條人民路,它位於湖南長沙。
一路繁華的起點 這裡是烈士們犧牲的地方
如今的長沙人民路,是一條時尚、熱鬧的城市道路,然而,當我們去搜索它的起源,會發現它竟然跟烈士楊開慧有關。紀念楊開慧等烈士的開慧廣場,如今就在人民路畔。
在湖南省湘劇院的舞臺,我們見到了扮演楊開慧的湘劇演員曹威治。她告訴我們,自己第一次飾演楊開慧,還只有22歲。為了能夠了解楊開慧,曹威治去到了楊開慧的故居,看到了她的日記手稿,走進了她的內心。“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小愛來講,她當然是不捨得的。但是作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她心中是有大愛的,她覺得努力終將解放全中國。”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共有革命烈士2100萬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9.4歲。
這裡有袁爺爺的“禾下乘涼夢”
沿著人民路一直往東,著名的隆平水稻博物館就坐落於人民東路旁。在繁華的人民東路中,至今仍保存著一小塊綠油油的稻田,這是袁隆平曾經工作的地方。
在隆平水稻博物館,墻上懸挂的展牌上標識著140000的數字,當年,袁隆平正是在仔細觀察了140000多株稻穗後,才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
袁爺爺的弟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華鳳告訴我們,當時的學術權威已經否決了雜交水稻,而當時的袁隆平只是一個湖南中專學校的老師。
“袁老師當時可以説什麼都沒有,他既沒有經費,也沒有團隊,也沒有條件,他有什麼呢?敢為人先、敢於創新的精神。袁先生幹下來了,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康莊大道。”
34歲,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當時水稻畝産250公斤;
45歲,袁隆平成功培育雜交水稻,水稻畝産300公斤;
70歲,袁隆平搞超級雜交水稻畝産700公斤研究;
74歲,袁隆平搞超級雜交水稻畝産800公斤研究;
81歲,袁隆平搞超級雜交水稻畝産900公斤攻關;
87歲,袁隆平搞超級雜交水稻畝産1100公斤研究。
我國的糧食總産量連續38年世界第一。
從這裡看到的“中國創新”
沿著人民路繼續往東,是人民東路快速路,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坐落于這裡,多家高科企業也在此落地,其中包括三一重工。這裡的展廳,展示著全球首發的第一台5G無人駕駛的電動重卡。
三一智慧控制研究所副所長周海説:“我們優化的0.001的調節參數,我們可能要一個十幾人的研發團隊,然後花費兩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組織上千次的實驗,我覺得我團隊的這幫年輕人有一股闖勁。我們的理想很大,只要每天腳踏實地就能夠實現。”
中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全國重名率最高的路 人民路上“數”變遷
你住在人民路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全國大概會有2000多萬人跟你有同一個答案。
我們在地圖上尋找人民路,發現在31個省級行政區和299個地級市都能找到,也就是説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一條人民路。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有30多條道路改名為人民路。而這一名稱的更迭,正是人民當家作主,開啟新篇章的生動注解。
改革開放以後,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全國建設能力的顯著飛躍,近半數的人民路在這段時間建成,路面也升級成了瀝青路。
隨著城市不斷擴大,道路不斷生長,900多條人民路在新千年後被命名,佔總數量的40%。新時代的今天,有四成的人民路成長為城市的主幹道。當我們把能夠體現人們活動的手機信令,疊加在一條條人民路上時,2256萬生活在人民路上人們的手機信號産生的30.14億數據,繪製出了一幅火熱的脈動圖。234條人民路成為了城市繁華的核心商業地帶,熙熙攘攘的商業活動點亮了人們生活。539條人民路連接著街心花園、口袋公園,引領人們步入更加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近四成的人民路有著規律的人潮流動,成為城市交通樞紐,支撐起日常的通勤脈絡。近五成人民路臨近政府機構、文化地標、醫院、廣場,方便了人們日常辦事、休閒生活。“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沿人民路鋪陳展開,承載著人們共同記憶的人民路,書寫著新的人民故事。
總監製|申勇 閆帥南 張勤
監製|王琰 岳群 李駿 李浙
製片人|李斌 郭茜 楊曉波
記者|沈菲靜 李潔 盛潔 李玉梅 陳凱 高珧 楊瀅 劉藝萱 湖南臺 成都臺 江蘇臺 河南臺 淄博臺 綿陽臺 德州臺 淮安臺
編輯|高睿 張昊 張雨棣 黃騰 張明珠 王譽博 方志軍 陳紫行 成奕霖 孫金滿 楊萍
製作|張志 徐鵬翔 趙檸 李筱璇 董琬亭 涂雪婭 雷洪 呂祥林 楊智瑋 蔣朝君 盧慧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