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75年來,中國共産黨領導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如今,我們正大踏步邁上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從今天(9月24日)起,《焦點訪談》將推出系列節目《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新質生産力”是2024年的焦點詞彙,去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這個新鮮詞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新能源汽車産業是妥妥的新質生産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具體體現。俗話説,前有車,後有轍。深圳,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量第一城。信步進城,觀察他們前進的車轍,發現因地制宜的密碼。
今年7月,中國的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油車迎來歷史性時刻,新能源車銷量首次超過了傳統燃油車。同樣是在這個月,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比亞迪新建的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産基地實現達産,也就是生産能力達到其設計時的産能,新的三期項目也正式簽署。
從整車生産基地開車5分鐘就能到達小漠國際物流港。新能源汽車下線後可以直達港口,銷往世界各地。如今,深圳已經吸引約2.4萬家新能源和數字能源企業,構建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
2023年,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産業迎來爆發期,以173萬輛的成績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産量第一。而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機器人等産業在內,深圳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GDP)比重達到41.9%,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朱雲:“正是得益於超前佈局未來産業,大力發展新興産業,深圳才能在新時代始終位於培育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陣地。”
深圳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新質生産力。當“地球村”的創新競賽如火如荼,誰能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制高點?當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中國是做一個“跟隨者”還是向“引領者”轉變?
清醒的判斷、堅定的抉擇,源自新時代改革引領者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握。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新質生産力”的概念。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發展新質生産力是國際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道必答題。與傳統生産力不同的地方,新質生産力更強調科技創新的引領和貢獻作用,最終的體現是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
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就是“因地制宜”。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把脈定向,指出,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圍繞“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郝棟:“中國幅員遼闊,發展經濟的模式多種多樣,資源稟賦也不一樣。我們就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人才情況、産業結構、發展階段,來推動我們的新質生産力發展。”
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超前佈局正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成功案例。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把握大勢,作出深刻論斷,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這為中國汽車産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當時,雖然傳統汽車産業基礎比較薄弱,但深圳卻敏銳地發現在這個新賽道上,他們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力。
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肖祖平:“我們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和特區立法權等軟實力,擁有持續迭代的技術創新能力,擁有較為完備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
抓住時代機遇,如何“破冰而行”?骨子裏有著改革和創新“基因”的深圳,繼續以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從政策引導到立法先行,從産業生態培育到研發創新等,不斷為新能源汽車産業“鋪路架橋”。
目前,在全國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競爭中,深圳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而深圳關於新動能的探索,也是我國眾多新興産業加快培育壯大的縮影。
改革不斷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破除障礙,但如何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賽道,卻考驗著各地的戰略眼光和定力。向“新”而行,要有所取捨,不能看什麼産業“高大上”就一哄而上,脫離地方實際盲目發展。
在騰格裏沙漠邊緣,曾飽受風沙侵害的寧夏中衛變劣勢為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新能源産業。因為地處我國光纖網絡最佳選擇地,這裡還站上“東數西算”的風口,打造“中國算力之都”。
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北京正推動建設火箭大街、衛星小鎮等産業集聚區。在人工智慧等優勢産業加持下,商業航天發展駛入快車道。
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依託特有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優勢,大力發展種業,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孵化器”。
因地制宜不僅僅是單打獨鬥,也可以是資源整合,區域協調。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在這裡,新能源汽車初步形成了“4小時産業圈”,低空經濟産業集群也正加速形成。
郝棟:“各自根據自己不同的資源稟賦,進行系統有效整合,發揮‘1+1>2’的效應。通過系統整合,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或者形成區域性抱團取暖、集中創新的形態,能夠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創新平臺和相對穩定的産業基礎,對産業發展的安全也提供了有效保障。”
新興産業、未來産業蓬勃發展,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主要陣地。不過,發展新質生産力並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産業。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解決“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等問題,讓“老樹發新芽”,同樣也能形成新質生産力。
郝棟:“一方面,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真正拋棄那些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不適應科技發展的落後生産力要素,要敢於創新;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底線,防範風險。總書記反復講處理好個別和整體、一般和特殊、破和立之間的關係。”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談起改革之“法”時説的那樣,“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改革發展之法?各地都在探索。
福建依海而生,船舶工業是這裡的重要傳統産業之一。今年,福建造船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前不久海關通報,今年前7個月,福建省出口船舶87.2億元,同比增長175.1%。在福州東部的粗蘆島,馬尾造船廠裏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正在抓緊完成新訂單。未來,這些船將在這裡出塢下水,駛向世界各地。
前些年,全球造船業市場低迷,馬尾造船廠也承受了很大壓力。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成為企業突圍的關鍵。
2014年,福船集團成立子公司——福建船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對馬尾造船、廈船重工等企業進行整合,並通過研發創新,不斷推動産品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針對船舶工業存在的科創能力較弱、支持政策碎片化等問題,福建省也啟動了相應的體制機制改革。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侯為東:“我們成立省級工作專班,建立了政府部門、行業專家、龍頭企業、研究機構‘四位一體’的實體運行機制。針對科創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加快建設電動船舶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完善了涉海科技型企業成長的加速機制,幫助企業留住人才、留住骨幹。”
近兩年,國際航運業基本面轉好,造船業進入新一輪上行週期。靠著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形成的優勢,馬尾造船簽下了不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訂單,特別是新能源動力船舶佔比持續提高。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老牌傳統企業正在煥發新活力。從全國來看,我國加快推動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升級,截至2023年12月底,已建成62家“燈塔工廠”,佔全球“燈塔工廠”總數的40%,培育421家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
出去玩兒開自動駕駛的車,堵車了打個空中“飛的”,查詢信息問人工智慧,下班了人形機器人已經做好了家務……這些場景您想象過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暢想未來,或許一切皆有可能。
發展新質生産力,新時代,我們交上了這樣的答卷:過去十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增長約126倍,連續9年産銷量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50%,工業互聯網實現了工業大類全覆蓋;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經濟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2012—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1.03萬億元增長到3.3萬億元,成為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新紀錄,無懼其高;新賽道,不辭其遠。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