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和生活用電嚴重短缺。75年後的今天,我國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全社會每消費3度電中就有1度電是綠電。我國是如何實現電力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的?
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開著火車去供電
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扎賚諾爾煤礦,曾飽受缺電的困擾,煤礦經常突然停産,風扇一停,井下就會瓦斯越聚越多。那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去申請列車電站。
把發電機組安裝在火車上,這就是列車電站。今年91歲的高鴻翔老人曾是列車電站職工,他告訴記者:“在五十年代初期,全國電力緊張的地方太多了,哪個地方更缺電就往哪個地方去,經常説走就走。”
在極其缺電的情況下,扎賚諾爾煤礦盼來了列車電站,礦務局老職工孫孟東至今對那一刻記憶猶新:“列車電站來救援了,就像著火來消防車的那種感覺。”
1950—1983年,先後共有67台列車電站,歷經425台(次)調遷,為抗美援朝、第一顆原子彈試爆、三線建設等保障了電力供應。
缺電的日子長啥樣?自行車也能發電!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城市電力供應逐步穩定,但廣袤的農村地區仍時常停電。家住新疆伊犁州特克斯縣的楊學仁告訴記者,農村老百姓甚至摸索出了用自行車發電的辦法:“自行車的輪胎轉動來帶動發電機轉,一個人在上面踩著轉發出電,那邊就看電視,幾個人輪換著踩,要是一個人還受不了。”
1998年,我國啟動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用三年時間對2400多個縣的農村電網進行改造。國網特克斯縣供電公司配電檢修班班長郭延光形容當時的場景:“一根桿子用大繩子綁上,七八十個人扛上,一點一點往前挪。最遠的一戶將近三公里,要架設五六十根桿子。就算再遠的一戶,也要讓你燈泡亮上。”
4萬畝地!300多萬塊光伏板!戈壁灘上種“太陽”
進入新時代,電力成就不斷刷新紀錄:
2015年,我國所有無電地區人口已經全部用上了電。
2022年,單機容量世界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産。
2023年,我國建成特高壓輸電工程39條,特高壓輸電技術保持世界領先。
2024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煤電,實現歷史性跨越。
位於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的光伏項目佔地四萬畝,有3000—4000個足球場那麼大,這麼大面積的光伏場站,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國能寧夏電力新能源分公司技術中心主任舒茂龍説,這裡的300多萬塊光伏板,其實只需要幾個人就能管理得過來。他們已經實現了在四萬畝地,用六架無人機,在兩周左右快速對全部光伏板做一次全面的體檢。
“比如説一隻鳥飛過去了,掉了一顆鳥屎,在20分鐘內我肯定能準確地把這塊光伏板給找到。很精細 ,基本上達到了厘米級精度。”舒茂龍説。
75年我國發電量超2000倍增長
如今,電力深入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點亮生活的每一個瞬間。1949年,我國全年發電量僅為43億千瓦時。今天,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9.5萬億千瓦時,實現了超2000倍的增長。
75年間,我國還構建了世界覆蓋範圍最廣的電網。1949年,全國電力線路總長度僅有6474千米,如今,22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線路總長已超過92萬公里。新時代以來,電網最高電壓等級達世界第一,目前,全國縣、鄉、村、戶通電率達100%。
新時代以來,電力更加清潔低碳。從2014年至今,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從4.3億千瓦增加至16.8億千瓦,佔比超過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一半,成為電力裝機的主體。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風電裝機大國、世界第一光伏發電裝機大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三分之一。
總監製| 申勇 閆帥南 張勤
監製| 王琰 岳群 李駿 李浙 馬麗君
製片人| 李斌 丁雅妮 吳勇軍 郭茜 楊曉波
記者| 張藝瑾 孫淵 朱城輝 江蘇臺
編輯| 張昊 張雨棣 劉佳昕 董懷文 錢子琦 郭志德
製作| 張志 徐鵬翔 譚景銘 李筱璇 李士軒 楊智瑋 王丹穎 閆長龍 王卓凡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