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玉米躥到一人多高,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紅石橋村種糧大戶朱勇春,打算趕在收穫前再澆一遍“灌漿水”。
接好水管,掏出水卡,在農田灌溉機井控制終端一刷,“嘀嘀嘀”,故障提示音響起——井口咋不出水?朱勇春趕緊給紅石橋村農田水利設施網格長、村黨支部書記朱振抄打電話。
朱振抄騎著電動車匆匆趕來,仔細查看後,估摸著是機井供電線接觸不良,他當即通知管護員:“老馬!村東頭,勇春家的地澆不了水,估計是供電問題,你過來看看。”
不到20分鐘,網格管護員馬金生帶著全套電工設備來了。不一會兒,換了接線柱,機井“咕嘟咕嘟”抽出了水。“政府幫助建設高標準農田,保障更到位、增産有底氣。”朱勇春舒了一口氣。
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越來越多符合條件的農田改造成了高標準農田。目前,河南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600多萬畝。
高標準農田,建好更要管好用好。針對高標準農田機井及配套供電設施等管護難問題,河南省政府2020年3月出臺實施方案,明確全省高標準農田供電設施高壓部分由國家電網投資、管理,低壓部分和機井由當地政府建設後,交由村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管護。
“高標準農田設施中,機井和給機井供電的地埋線、接線柱比較容易損壞。所以,我們選了老馬當管護員。”朱振抄説,“作為網格長,我負責定期巡查全村的高標準農田設施,隨時接收村民反映的故障信息,第一時間安排維修。”
明確了管護主體,還要創新管護機制。召陵區探索對高標準農田實施網格化管理,建立“一長三員”管護機制——村幹部擔任網格長,老黨員擔任監督員,有技術、責任心強的村民擔任管護員,農業專家、維修專家擔任技術服務員。
馬金生在村裏幹了大半輩子電工,當上管護員後,每天往田間地頭跑,“我維修後,網格監督員朱先鋒還會回訪、打分。”
今年6月,天氣乾旱,紅石橋村4口機井卻趴窩了。馬金生判斷是地埋線斷了,但不知斷的是哪一處。一個電話打到鎮裏,召陵供電所維修工人、網格兼職技術服務員黃建坤迅速趕來,用地埋線檢測儀找出了斷點所在。村民齊動手,挖土換線,當天機井就抽出了水。
“近年來,我們累計投資約1.5億元,新建配電變壓器900台,用於高標準農田配套電力建設和機井通電。”國網漯河供電公司配網管理部主任張菲菲説,“我們還派出職工兼職高標準農田網格技術服務員,義務提供維修服務。”
召陵區現代農業産業園裏,機井、自走式噴灌機、水文墑情監測站、氣象站、監測無人機等自動運轉,並通過物聯網與控制中心相連,實時顯示工作狀態。“這是我們著力打造的未來高標準農田樣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下一步,我們要依靠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讓高標準農田管護更加及時和精準。”召陵區委書記李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