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21日,美國勞工統計局修訂了非農就業數據——在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統計週期內,美國新增就業崗位比之前預估的減少了81.8萬個。
消息一齣,譚主注意到,很多媒體在報道這件事時,標題中都使用了感嘆號。
但這件事,真的是一個意外事件嗎?
順著這一數據,譚主又往深處挖了挖。
美國的非農就業人數是指私營部門和政府機構的就業人數,它不包括農場工人、私人家庭僱員、業主、非營利組織僱員和現役軍人。這部分人佔據了創造美國GDP的總人數的80%。
因此,非農就業數據也成了美國經濟形勢的晴雨錶。
而當前,市場對非農就業數據的關注,還有另一層考量——在當前美國高利率的背景下,如果非農就業數據不好看,那就意味著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的跡象,那美聯儲就應該採取降息的措施。
事實上,自2023年7月美聯儲最後一次加息結束後,市場關於美聯儲降息的討論一直就沒停過。
而美聯儲遲遲不降息的理由,正是非農就業數據。
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美國每月初公佈的非農就業數據,基本都大幅高於市場預期。
換句話説就是,加息並沒有抑制美國經濟的增長,美國就業市場穩定,經濟依然穩健。
這也讓美聯儲可以專注于應對通脹,不急於降息。
而對於投資者而言,美國保持高利率,意味著將資金投入美國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那資金也沒有理由離開美國,這也給美國的股市等提供了支撐。
但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美國勞工統計局會修正數據。
按照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説法,“修訂後的估計值包含了最初發佈時尚未提供的其他信息,這些信息使修訂後的估計值更加準確。”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羅振興告訴譚主:
由於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系統並不完善,因此看就業數據,需要多維度對照來分析。
譚主統計了下今年以來美國的幾次修正公佈發現,基本上都是下調。
也就是説,支持美聯儲不降息政策的這些就業數據,是有誤差的。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專家余翔就關注到了這樣的趨勢。余翔寫過一篇名為《美國亮眼經濟數據背後的隱秘現實》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
2023年以來,美國官方多次大幅下調先前公佈的就業數據——首次公佈的數據一般都特別靚麗,隨後美聯儲進行加息操作,之後美國官方會“向下”修正一兩次。
余翔認為,這些就業數據某種程度上在“引導”市場,是“管理”預期的“操弄”。
而美國之所以能完成這樣的操弄,是因為非農就業數據的首次公佈和後續的修正,中間有個“時間差”。
一般來説,美國非農就業數據是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五公佈,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美國勞工統計局會對這一數據進行兩次修正。
美聯儲議息會議,通常會參考當月首次公佈的數據。我們剛才提到過,這個數據,基本都是“高於市場預期”,這自然能夠穩住外界對於美國經濟的看法。
而市場和媒體更為關注的,也都是首次發佈的數據,至於隨後的修正,關注度會驟減。
也就是説,這種統計方法中的“時間差”,客觀上成為了美聯儲營造不降息敘事的手段。
而美聯儲不單單用就業數據這一種方式打“時間差”。
今年,關於是否降息,美聯儲內部一直在釋放混亂的信號。
譚主利用數據手段統計了美聯儲內部堅持不降息的“鷹派”和認為可以降息的“鴿派”相關的報道數量,可以明顯看出,兩派在不斷交錯釋放信號,形成了明顯的錯峰。
這就給外界形成了一種在“降”與“不降”之間反復橫跳的印象,市場也就越來越摸不準美聯儲的動向。
那麼,什麼時候釋放“降”的信號,什麼時候又釋放“不降”的信號呢?這就要結合美國國內的事情,一起來分析。
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去年,美媒針對“降息”有過三輪報道高峰——3月、6月和9月。
而在這三個月,美國分別發生了哪三件事呢?
去年3月的銀行危機,去年6月勞動力市場降溫,去年9月美國政府債務突破33萬億美元大關。
降息,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而諸多的報道,也在形成外界對於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但結果,還是沒降。
美聯儲遲遲不降息,背後有什麼考量呢?
余翔表示:
在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的背景下,美國如何持續獲得大量資本流入?高利率政策已成為美國吸引逐利資本的重要手段,並通過此舉營造出製造業資本回流的表象。
追蹤美聯儲這一輪加息週期可以發現,美聯儲加息的節奏直接影響著全球資本對新興市場的配置。2022年新興市場僅吸引337億美元資金凈流入,遠遠低於2021年的3796億美元,降幅逾90%。
但當進入2023年,隨著市場預期美聯儲利率即將見頂,資本又開始向新興市場流動。
這些錢原路返回,並不是美國想要看到的情形。只要美聯儲“多堅持”一天,就能拖延這些資本晚回流一天。
美國能堅持,而那些跟隨美國加息的國家,卻很難堅持得住。
以往,歐洲貨幣政策一般會跟隨美國,而今年6月,歐洲央行卻率先降息。
這背後,是歐洲的經濟狀況表明,歐洲經濟已經無法承受加息帶來的影響,歐洲,到了降息的時候。
加息讓歐洲在內需不振的同時,對外出口還嚴重承壓。重重壓力之下,歐元區經濟增長極度低迷,2023年第四季度環比增速為零。今年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初值也僅為0.3%。
而降息,能讓歐元的流動性增加,有利於降低投資和借貸成本、增加出口,緩解歐洲經濟的燃眉之急。
這場“分道揚鑣”背後折射出的更深層問題是,美國這兩年選擇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很難給跟其發展水平和條件相像的發達經濟體提供一種方向和參考了。換言之,其他發達經濟體再在貨幣政策上依照慣性跟隨美聯儲,已經無法實現自身經濟的穩定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室主任金瑞庭告訴譚主:
這意味著美聯儲作為全球貨幣政策之“錨”的定位,正在弱化和動搖。
而現在,支持美國堅持不降息的數據,也出現了問題。
這個月初,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了7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11.4萬人,比市場預期低了近40%。
就在數據公佈當天,美元指數跌到近半年來的新低,美股三大指數也大幅下跌,連帶著包括日本股市在內的亞洲股市也出現暴跌。
當時,不少機構和經濟學家就表示,美國經濟已經陷入了衰退。
現在,美國官方又下修了就業數據。
而這次報告的數據來源是各州的失業保險稅記錄,與之前的月度就業數據相比,這個數據相對滯後,但也更能反映美國客觀的經濟狀況。
美聯儲降息,似乎已經“迫在眉睫”。
貨幣政策,本來就是根據本國國內的經濟情況調整的。但美國利用美元的優勢地位,將自己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作為“收割”全球的手段。
為了阻止資金回流新興市場,美國的數據發佈成了配合貨幣政策的“工具”,從這個角度講,這次的下調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只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尊重基本的規律,抱著“收割”別人的目的,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引火燒身。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