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之下,中醫人的故事——《岐黃中國》記者手記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8月17日 10:46:12
央視網 | 2024年08月17日 10:46:1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2024年7月1日至5日,《岐黃中國》在總臺社會與法頻道播出。這檔展現中醫藥文化原真性、藝術性、人文性的節目得到了良好的受眾反饋。截至7月5日,累計觸達人數0.81億,總瀏覽量及播放人數3592.4萬;在學習強國平臺上,多個節目片段的播放量均超過200萬。中國中醫、中國中醫藥報等多家媒體轉發推薦,學習強國、央視網、健康中國、健康報等平臺專題推薦。觀眾稱讚節目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行者”“領唱者”,引導人們全方位認識中醫。王琦院士更是發來親筆賀信,對節目高度評價。

    這檔被王琦院士稱讚為高站位、高水平的節目,其實起源於2023年的一次節目回訪。當時,《醫心向黨》第二季剛剛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反響。節目組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拜訪嘉賓王院士,老先生一講起中醫藥故事,神采奕奕,滔滔不絕,大家都聽得非常入神。節目組希望將好的中醫內容轉化為電視節目,讓更多的人看到、聽到,於是當即定下了《岐黃中國》的項目。就這樣,一次回訪變成了節目邀約。我們懷揣著敬畏之心,查閱資料,閱讀中醫書籍,力求調研紮實可靠,最終確認了《岐黃中國》的結構,找到了5集節目的“主題靶心”——“本草、針灸、方劑、節氣、體質”。有好的主張,就有了好的表達,方案落實也落在了三位女記者的身上。對於大家來説,每一期節目不僅是專業上的歷練,更是精神上的洗禮。《岐黃中國》的三位記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法,記錄了她們眼中的院士的模樣,也寫下了她們中醫觀念的轉變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

此生唯願濟眾生

作者:張煦 cctv12《生命線》欄目醫療組主編

《醫心向黨》《看不見的力量》核心導演

《岐黃中國》第二集《針灸》、第四集《節氣》導演

針刺鎮痛,是他專注了一輩子的事業。96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疼痛醫學開創者韓濟生,曾在國際上為針灸正名,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韓老出生在浙江蕭山,他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1937年,蕭山被日寇飛機轟炸以後,9歲的他跟著家人一路逃難。顛沛流離中,他每晚依舊借著微弱的燭光學習。那時,年幼的韓濟生就暗暗下定決心,要努力讀書。韓老回憶説,“我們憑什麼要受日本人的轟炸?我一定要變得強大。”這份情懷和氣節也成了韓老探索科學的不竭動力。

記者張煦採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

記者張煦採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

我們的採訪地約在了韓老家中,這裡沒有華麗的裝修,佈置整潔而又樸素。綠色布藝沙發上,是粗布的坐墊。數不清的國際、國內獎牌擺放在書櫃中,簡約的佈置與熠熠生輝的獎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在韓老的身上,看到了極致的質樸與奢華。

客廳中,擺放著韓老最喜歡的一張半身肖像,照片由600人的個人照拼合而成,裏面有韓老的博士生、團隊成員、工作人員。他自豪地向我介紹:“針刺鎮痛,我們研究60多年了,如果沒有團隊成員們的努力和支持,也就沒有我今天的一點點成績。”

韓老雖是一位儒雅安靜的人,但他曾去往27個國家和地區,在百餘所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了209場演講,向世界證明針刺麻醉不是“巫術”。此後,韓老又做了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他呼籲在中國建立疼痛科,克服重重困難,使疼痛科在中國醫學體系中佔得一席之地。80歲時,他又投身到兒童孤獨症的研究。

拍攝過程中,韓老從一個透明袋子中抽出一張照片,“我要考考你,你在這個照片中看到了什麼?”我一時愣住了,甚至有點無措,還沒等我回答,韓老笑著為我解圍:“有孤獨症孩子會顧左右而言他,根本就不看你,接受針刺治療後,這個孩子能和我對視了,説明有好轉了”。韓老把這張照片洗了出來,標好了時間、地點,一直保存在家中。他説,這是對他的最大鼓勵。

“父親給我起名濟生,希望我能夠普濟蒼生,現在看,算完成了一半吧”,韓老笑著説道。他還告訴我,見到各行業的年輕人時,都會鼓勵他們,要持續努力,也希望看到這檔節目的年輕人們,要努力。在韓老的身上,我能看到一種高貴的品質,平和謙遜,奮發勤勉,做事利他。

院士的樣子

記《岐黃中國》主講人——王琦

作者:曹昆玉

CCTV12《生命線》欄目編導、醫療組成員

《醫心向黨》《看不見的力量》核心導演

《岐黃中國》第一集《本草》、第五集《體質》導演

2023年7月,我接到了《岐黃中國》的項目,項目邀請王琦院士從本草、針灸、方劑、節氣、中醫體質學五個方面,講述中醫藥文化的故事。《岐黃中國》項目從開始籌備到播出,整整一年時間,在這一年中,院士的研究精神、學識和人格魅力令我印象深刻。

記得2023年8月底,經過一個月的緊張籌劃,《岐黃中國》迎來了第一個重要的時刻,錄製演播室。那天我早早到了臺裏,雖然和院士約的是8點,但因為之前在《醫心向黨》第二季中有過合作,我知道院士一定會早到。果然,在我打印錄製方案的時候,接到院士電話,他們已經到台南門了。我們欄目的醫療板塊是全臺唯一一檔醫者演講類節目,錄製演播室時,一集節目通常需要嘉賓站在舞臺上持續演講30-40分鐘左右。《岐黃中國》系列一共五集,王琦院士作為主講人,需要一個人錄製五集內容。我們非常擔心已是耄耋之年的院士身體能否吃得消。為此,欄目領導多次開會,優化錄製方案,預留更多的時間讓院士能夠在中間得到充分地休息調整;並制定應急預案,聯絡總臺醫務室全程備勤。很慶倖,我們所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

王琦院士演講中

王琦院士演講中

那天上午,院士站在舞台中間,身穿他精心挑選的一件帶龍紋刺繡的中式服裝,始終以極佳的狀態向我們講述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講述內容,錄製期間,院士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反復打磨斟酌。每一集講述完畢後,他還要和我們一起復盤,查漏補缺,有問題的地方當場核查,及時補錄,力求精準,工作作風極為嚴謹高效。

王琦院士在休息間隙和主創商討內容細節

王琦院士在休息間隙和主創商討內容細節

王琦院士在舞臺上和編導對稿

王琦院士在舞臺上和編導對稿

5集內容

4個小時的錄製時間

近2萬字的演講稿

院士一錄到底

期間一步未曾離開演播室

説實話,那天錄製結束後我都感到有些疲憊,但是王琦院士卻依然精神矍鑠,離開演播室前還再次向我確認內容的完整性,並一直強調,“中醫藥文化深刻且複雜,一定要保證內容、用詞的準確。”

這一刻,“大醫精誠”、“國醫大師”等詞語開始具象化。從古至今,正是在無數像王琦院士一樣的中醫藥學家的堅守和深耕下,我們的中醫藥文化才得以傳承幾千年而不斷。王琦院士不僅是錄製了5集節目,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本鮮活的教材。

王琦院士為《岐黃中國》題寫片名

王琦院士為《岐黃中國》題寫片名

院士的樣子

記“雙面院士”——肖偉

制藥是中藥産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岐黃中國》第一集《本草》中,有一部分涉及該內容。為了了解我國中藥制藥領域的發展情況,在王琦院士的推薦下,我們見到了肖偉院士。

肖偉是我國制藥工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中藥制藥研究四十餘年,首創以功效成分群為核心的中藥生産全過程質控體系、設計建成我國第一個中藥智慧生産工廠,實現中藥智慧製造零的突破。打開肖偉院士的資料,無數頭銜和研究成果映入眼前,而在眾多的頭銜中,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這個身份顯得與眾不同。一邊是中藥研究學者、一邊是一家大型藥企的掌舵人,這樣的雙重身份讓我對肖偉院士的經歷充滿興趣,但也對採訪的難度有些擔憂。8月中旬,我們一行5人前往江蘇。

採訪時間定在上午,我們早早就開始佈置採訪現場。肖偉院士的行程非常緊湊,會議與會議之間幾乎沒有間隔。在院士助理的建議下,我們將採訪問題精煉了3次,最後定下了4個核心問題。

肖偉院士助手和編導確認採訪問題

肖偉院士助手和編導確認採訪問題

臨近中午的時候,終於等來了肖偉院士。在迅速溝通了採訪方向和節目內容後,採訪正式開始。也許是因為長時間參加會議,剛進屋時院士略顯疲態,走路很慢,説話也比較輕柔,但是從開機的那一刻起,院士便立刻進入狀態,將我國中藥制藥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娓娓道來。原本計劃20分鐘的採訪時間,不知不覺竟過去一個多小時。而在這一個多小時裏,我看到了一位學者對於自己專業的熱愛、對於職業的堅守、對於國家的情懷。

肖偉院士採訪現場

肖偉院士採訪現場

記得有一個問題是關於中藥國際化的內容,我問院士,“讓中藥走出國門是否是您的目標以及對我們國家中藥未來發展的期許?”院士聽完後迅速搖了搖頭,説道,“中藥國際化只是中藥發展的一個進程和階段,作為一名做藥的人,一定是恪守著安全、有效、質量均一這個原則,解除病患病痛,為全球人類共享,我認為這個才是我們中藥的使命和擔當,也是我們做中藥人的使命和擔當。”

中醫藥文化為什麼能賡續千年而不斷,中醫藥人的初心和堅守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岐黃中國》系列不只帶領我們領略沉澱千年的中醫藥智慧,更讓我們從一個個閃著光的中醫藥人身上感受到傳承。

肖偉院士與拍攝團隊合影

肖偉院士與拍攝團隊合影

“從質疑到敬畏:探索中醫智慧之旅”

作者:

衛媛 CCTV12《生命線》欄目編導

曾任《中國驕傲》晚會總導演 

《岐黃中國》第三集《方劑》導演 

《看不見的力量》核心導演

做中醫的節目,一開始是有點猶豫的。在我的印象中,中醫理論多數都是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好像無法進行嚴格的邏輯推理驗證。所以在一開始,我對中醫那些看似玄妙的理論持保留態度,更擔心會影響到節目的質量。

儘管出發拍攝前閱讀了大量資料,但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也比較晦澀,提前做的功課反而讓我更加茫然。因此出發前,索性讓自己回歸中醫“小白”的狀態,帶著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去尋找答案。

記者衛媛採訪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郭義

記者衛媛採訪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郭義

在此真的要特別感謝每一位接受採訪的中醫專家,他們都不介意我這樣一個門外漢無禮地提出質疑:中醫到底科學嗎?在這個問題上,兩位教授給了我不同方式的回答。郭義教授給我舉了許多例子,比如現代神經學研究已經證實足三里穴和胃部的支配神經在脊髓部位的位置十分接近,因此按摩足三里穴可以緩解胃部的不適;許二平教授則反復地強調,中醫方劑不是簡單的物質作用疊加。開藥方就像排兵布陣,大量的醫書古籍就像“兵法”,並在上千年的歷史洪流中,經過了一代代人的檢驗,這不正是與現在流行的“循證醫學”不謀而合嗎?

而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兩位專家對待此次拍攝的態度也讓我很觸動,郭義教授是在博士生答辯期間抽空接受的採訪,許二平教授更是接受了兩次深度採訪,甚至為此推掉了重要的會議。我對此表達歉意,但是他説,我提出的問題很典型,是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很容易産生的疑問,這樣的交流也能夠帶給他新的思考角度,也想趁著這個機會多向觀眾們普及、宣傳中醫文化。

在專家們的引導下,我的思路也逐漸清晰。也逐漸為中醫古老的智慧所折服。更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中醫的偏見,這樣先入為主的創作思路很可能讓我錯失許多有價值的內容,更使得思維和視野被局限。古老的中醫,不僅能治愈身體上的疾病,還能用它廣博深邃的哲思來啟迪、拓寬思維疆域,中醫之博大精深,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作為創作者,這是我內心的一種轉變,而我們的節目已經觸達了近1億人次,想必很多觀眾也和我一樣,對中醫的印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吧。

《岐黃中國》播出以後,反響熱烈,王琦院士親自書寫感謝信,從節目立意、站位、製作等角度表達了對節目的高度認可。觀眾留言支持“與院士們一起,嘆為觀止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眾志成城再創經典復興。”“華夏瑰寶,傳承中醫藥文化正當時”“傳承創新中醫中藥,很棒的節目,值得推薦給大家”。

各方的認可無疑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目前,《岐黃中國》第二季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扮演好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角色,為中醫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編輯:常悅 責任編輯:劉慧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鏡頭之下,中醫人的故事——《岐黃中國》記者手記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