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新引擎 人形機器人“跑步”入場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8月09日 17:01:30
央視網 | 2024年08月09日 17:01:3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今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提出,全面佈局六大未來産業,包括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其中,人形機器人是炙手可熱的新賽道之一。

  由於集成了人工智慧、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人形機器人正成為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關於人形機器人你有哪些誤解?長得像人的機器人,就是人形機器人嗎?必須在外觀和行為上與人類完全一致,才叫人形機器人嗎?專業人士介紹,人形機器人,不僅長得像人,還得能跑、能跳、會“思考”。

  理想中的“人形機器人”不僅要具備類似人的外形結構,也要擁有類似人的“大腦”和“小腦”。一方面,能夠擁有環境感知、自主學習、人機交互等智慧功能;另一方面,能夠模倣人類的形態和靈活的舉止動作,協調地活動。因此,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需要芯片、傳感器、軟體、人工智慧、通信、機械、材料等諸多前沿技術。

  國際投資銀行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隨著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家庭裏充當貼心忠誠的“機器保姆”,在工廠中代替人類從事生産勞動,這些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未來有望變成現實。

  高校實驗室里加速“進化”的人形機器人

  目前,人形機器人正在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産業的新賽道,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那麼,人形機器人領域有何突破性進展?

  起跳高度能半米多,跳遠可跳1.08米,奔跑速度1小時7.5公里,這是北京理工大學第七代人形機器人可以實現的多模態運動,也是人形機器人團隊20餘年接續奮鬥交出的成績單。

  總臺央視記者 高晨源:跟我一起並排行走的就是北理工研製的第七代人形機器人其中的一款,它身高是一米六左右,體重是59公斤,全身一共有28個關節,關節裏隱藏著許多我們看不到的複雜核心器件,它強大的走跑跳功能,就與此密切相關。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民:每個關節都配有傳感器、電機減速器,還有視覺傳感器,有些部位還有力傳感器,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生産的,最大能量去發揮它所有材料的動力,關節裏邊的電機和它關節整體的集成,使它具有很好的爆發力。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張偉民:連續跑跳,它要騰空,穩定落地,現在一些動作也實現了,就實驗室而言的話,主要是做探索,更複雜的場景下,或者實時根據場景決定究竟調哪個動作,真正實現像人或者像動物的一些行為。

  除了探索人形機器人走跑跳這些運動能力,一些高校也在對人形機器人精細、靈巧動作進行攻關。哈爾濱工業大學正在研發的一款適配人形機器人的五指“靈巧手”,自重僅為1.2公斤,它不僅可以靈活地做出人手的動作,還自帶感知能力,對接觸的物體做出觸覺反應。

  不久的將來,也許人形機器人憑藉一雙“巧手”,能夠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倘若這名服務生,還能夠讀懂人類的微表情並做出回應,是不是更加完美?就在不久前,由復旦大學工研發的“光華一號”,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它能夠在面部顯示屏上做出喜、怒、哀、樂四種表情,團隊特地將這款機器人目標定位為老年人的“保健醫生”。目前,該款機器人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研發團隊計劃在四川、河南、江蘇、浙江等地開展測試。

  跨界融合創新 讓人形機器人“跑步”入場

  作為一種集成了人工智慧、高端製造和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的新質生産力載體,人形機器人的研究絕不能僅停留在實驗室,如何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目前,不少高校與科研院所、相關企業組成産學研合作共同體,瞄準不同應用場景進行人形機器人的開發,助推未來科技落地。

  華中科技大學陳學冬院士帶領的人形機器人團隊,正在與校外企業合作研發一款面向變電站巡檢——運維場景的生成式人工智慧驅動的人形機器人,這款人形機器人身高1.8米、體重80千克、續航能力2小時、雙臂負載能力40千克,主要面向電力行業的市場需求,目前處在研發階段。

  面向電網行業帶電風險作業等特殊需求,進行精準科研匹配,這樣順暢的産學研合作,其實得益於學校啟動的“龍頭企業對接計劃”,除了主題成果梳理推介、科技成果路演活動等系列舉措,華中科技大學還與企業共建了200多個聯合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形成企業出題、共同答題、企業閱卷的新型組織範式。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不同的科研團隊已經有了研發各種功能機器人的基礎,而人形機器人恰好需要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能否讓他們形成合力?今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人形機器人研究院,不僅為學校各個研究團隊搭建起一個聯合攻關的平臺,還將行業內的一些頭部企業引入,通過項目揭榜挂帥的方式,讓大家共同參與研發。

  不僅要建平臺,還要有制度支持,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學校早在2020年就啟動了賦權改革,將傳統的“先轉化、再獎勵”模式,改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改革後,學校可以把相關的專利、成果,在約定收益的基礎上賦權轉讓給科研人員,科研人員獲得全部科技成果後,作價入股企業,學校根據轉讓協議規定享有科技成果的部分收益。

  中科博特智慧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便是賦權改革試點之一。公司在2022年獲得中國科大正式賦權,依託中國科大的機器人技術,切入了特種機器人賽道。

  中科博特智慧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 袁胡駿:賦權的這種新模式,可以讓企業在後面的融資商業發展的過程裏面非常靈活,雖然公司才一年半的時間,我們已經完成了三款初代産品的落地和試點。成果的所有人,他也更願意有積極性來做這樣的事情,自己的成果真實落到了應用場景,那是最好的價值體現。 

編輯:高士佳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新引擎 人形機器人“跑步”入場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