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楊繹霏 剪輯/李東旭 編輯/闞純裕):近日,有不少網友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自己用AI製作的“名場面”。這些“名場面”有的來自於影視劇中的經典橋段,有的來自於大家熟知的網絡梗圖。經典影視劇的主角突然開始啃雞腿、小貓拿著筷子吃麵、老人在地鐵上吃手機……目前,AI爆改影視劇名場面相關視頻在某視頻平臺上已有超千萬次播放量。網友們看過AI重新製作的經典影視畫面後都紛紛驚嘆。有網友評論:“突然意識到了AI的強大。”“我説前兩天大熊貓怎麼吃上火鍋了。”
博主魏大智在視頻平臺上發佈了多支AI爆改影視劇名場面的視頻,包括甄嬛喝啤酒、雍正上朝吃漢堡、魯迅摸著下巴微笑等內容。他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想要生成這樣的視頻,流程並不複雜。“只要打開軟體App,不管是圖生視頻還是文生視頻,輸入描述詞等待生成就可以了。等待時間也不算長,差不多5分鐘。”
魏大智總結道,“非常絲滑、幾乎看不出破綻”的AI視頻並不是一次就可以生成的,大多數視頻在製作中都要反復調整描述詞,以求達到更好的效果。“我播放量最大的一個AI視頻‘名場面’,是用《甄嬛傳》裏雍正上朝的一張圖片生成的。我發佈的版本是我輸入3—5次描述詞才呈現出來的效果。”魏大智説。
為了能讓AI更好地理解自己想要達到的視頻效果,魏大智在輸入描述詞時會盡可能細緻,比如指明用哪只手做動作、人物吃東西的動作是咀嚼還是啃。經過反復修改描述詞,AI呈現的作品讓魏大智直呼“有種魔法照進現實的感覺”。
在保持原場景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影視人物的動作或行為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AI手段的使用,使製作過程變得越來越簡單,也逐漸衍生出了創作的多種可能。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國華律師提醒,用AI再造影視劇名場面雖然極具趣味性,但也需要警惕其中的侵權風險。“影視劇的片段、截圖也屬於影視作品的構成,受著作權法保護,再現場景進行創新,有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權。此外,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也會使用影視作品中相關人物的形象,如果未獲得相關人員的同意,産生了糾紛,創作者也可能會承擔一定的責任。”
中國知識産權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歡慶對上述觀點也表示認同:“即便是靜態的畫面,使用人物形象也會有侵犯其肖像權的風險,以往的‘葛優躺’案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有一些網友還提出了“影視劇人物形象被AI生成為搞笑、娛樂的畫面,是否侵犯人物名譽權”的問題。
對此,王國華解釋道:“使用原作品進行再次創作,需要尊重原作品的基本表達形式。如果AI視頻對原作品的形式進行了突破,引起了誤解或降低了他人的聲譽、社會評價,表現出貶損的意味,造成真實名譽損害,則視頻製作者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魏大智也注意到,一些AI生成的視頻會呈現出惡俗或令人不適的畫面。他認為,對於使用的畫面、輸入的描述詞應該作出一定的規範,“單純的娛樂還好,如果過分的話,就過猶不及了”。
這些運用AI生成的“名場面”視頻,也引發了一些網友對安全問題的思考。馮依依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視頻後,第一反應並不是覺得好笑,反而覺得有些擔憂。她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目前這些視頻雖然尚未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若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分辨能力較弱的群體仍然存在誤信的可能,從而埋下隱患。此外,她還提到,AI生成視頻的低成本可能會加大網絡謠言的擴散風險。
“實際上,網友們擔憂的點在於‘眼見不為實’。”姚歡慶説,“對於這種技術的處理,《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已有相關規定,其對於圖像類、照片類的生成、合成都有嚴格的要求。要求製作者專門做出標識,對相應的算法做好備案。”
對於AI技術未來可能帶來的侵權、真假難辨、“深度偽造”等一系列問題,姚歡慶認為,技術是中性的,既要規制其弊端,又要發展其美好的一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想象力和樂趣。“作為使用主體,要有創作時需要獲得授權的意識。對合理使用要有正確的評價。根據《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的相關規定,單純的滑稽模倣,仍然有可能帶來侵犯著作權的法律風險。所以,針對AI技術帶來的各種問題,第一,需要用法律來規制;第二,要用技術來監督、管理。雙管齊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網絡空間。”
(應受訪者要求,魏大智、馮依依為化名)
編輯:闞純裕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