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攤小販“過罰相當”是回歸常識和公正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4年07月10日 06:03:53
中國青年報 | 2024年07月10日 06:03:53
原標題:對小攤小販“過罰相當”是回歸常識和公正
正在加載

  7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行政檢察與民同行 助力法治中國建設”新聞發佈會。會上,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指出,實踐中對一些小攤小販、小微企業的行政處罰違反“過罰相當”原則,處以高額罰款,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不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也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利益,甚至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生産生活,不利於他們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建立對法治的信賴,檢察機關應當依法開展法律監督。

  近年來,執法部門對小攤小販,小微企業“從嚴罰款”事件時有發生,如個體戶銷售的5斤芹菜查出農殘超標,被處罰款6萬元;採耳店被認定無證診療,收入2000元被罰22萬元;餐館無證售賣“拍黃瓜”被處罰款1萬元。這些“小過重罰”案例發佈後,非但沒有讓公眾覺得執法部門嚴格執法,反而引發了不少質疑。這種過於嚴苛的執法,一定程度上讓小攤小販等小微經營者動輒得咎,不利於優化營商環境。而如何權衡執法力度,也考量著執法機關的基層工作經驗與智慧。

  市場秩序十分重要,任何經營者當然都應依法依規從事經營,做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從這個角度上看,執法機關加大執法力度,懲處違法行為,是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本職本責。但從嚴執法,不代表不分具體情況一概頂格處罰,還應堅持比例原則和過罰相當原則,不能一味地照搬法條,機械執法。

  所謂過罰相當原則,主要指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處罰種類和幅度應與違法行為人的違法過錯程度相適應,避免畸輕畸重。根據行政處罰法,行為人主動消除或減輕危害後果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改正的,不予行政處罰,初次違法且危害後果輕微並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當事人有證據足以證明沒有主觀過錯的,不予行政處罰。

  對於一些小攤小販來説,其本身就欠缺法律知識,有時就是憑藉經驗從事經營活動,沒有從事違法活動的主觀惡意。以個體戶銷售農殘超標蔬菜為例,雖然蔬菜經抽檢確實農殘超標,但其只是二道販子,不是蔬菜的生産者,只是“搬運工”。真正應該重罰的是在種植、儲存蔬菜環節中過量使用農藥的始作俑者,或者是經營規模較大卻屬於查驗的“菜販子”,而非小本經營的“小攤小販”。不去追究真正製造食品安全隱患的源頭,而是將板子打到小本經營的小攤小販身上,難免會讓公眾産生隨意執法的合理懷疑。

  市場秩序無小事,消費者權益無小事,但小攤小販的安身立命也不容忽視。一次重罰就有可能讓一些小攤小販、小微企業徹底破産,繼而引發新問題。

  執法機關在執法辦案過程中,理應堅持情理法相結合的原則,對於故意欺詐經營,缺斤短兩,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等公眾深惡痛絕的惡行從嚴懲處。對於主觀惡意不大,社會危害不大的違法行為不妨首違不罰、輕微不罰,給小攤小販一次機會。

  當然,避免小過重罰,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執法規範,健全考核制度。如從體制機制著手,杜絕工資酬勞與罰沒收入挂鉤,禁止下達“罰款指標”,從根本上避免趨利執法和“罰款衝動”。同時建立容錯機制,適當寬容一線執法人員,避免執法人員産生“處罰越重説明執法越嚴,自身責任越輕”的不當理念。讓執法人員不必死搬法條,而是在執法過程中顧及民生冷暖,在嚴懲與寬宥間找準平衡,不至於出現“罰款數萬,打倒一片”的雙輸結果。

  史洪舉

編輯:宿黨輝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對小攤小販“過罰相當”是回歸常識和公正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