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大食物觀不僅包括“米袋子”,還有“菜籃子”“果盤子”“油瓶子”“奶罐子”等。今天(6月3日)起,我們將陸續推出報道,帶您看看“果盤子”裏的大食物觀。當前,百姓食品消費已經從“吃飽”向吃好、吃得更健康轉變。在水果種植、運輸環節是如何適應“大食物觀”下新需求呢?我們就先從夏日的“當家”水果——西瓜説起。
數據顯示,我國生産消費了全球約60%的西瓜,生産面積大約2280萬畝。山東濰坊是我國西瓜的重要産區,西瓜種植面積達到了34.76萬畝,年産量143.6萬噸。在眾多的西瓜品種中,經過研發團隊的市場調研,大家發現皮薄、早熟的小型西瓜很受歡迎,於是他們就把這一品種定位為新的研發方向,與傳統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
一直以來,小西瓜的品種大部分都是依靠進口。為了解決育種難題,濰坊西瓜種苗的研發團隊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引入西瓜種質資源,利用分子標記、輔助基因鑒定等育種技術,進行定向培育。
最終,歷時十年,團隊培育出小型西瓜品種“早春蜜”第三代,成功申報了120多項國家專利。如今,濰坊西瓜的産業鏈已經越來越長,已在新疆、海南、內蒙古等地推廣,建設11個大型種植基地,年産西瓜2.3萬噸,産值突破2.9億元,種子種苗出口26個國家和地區。
“空中小西瓜” 解鎖種瓜新模式
踐行大食物觀,豐富百姓“果籃子”,種植戶們也在不斷嘗試。西瓜不但變小了,還可以在空中立體種植;不但提高了空間利用率,還因為更通風減少了病蟲害,果型也更漂亮。
總臺央視記者李琳在採摘西瓜的大棚裏發現,這裡的西瓜和傳統的爬地瓜不一樣。大棚裏的西瓜是吊在空中長的,並且每一根藤上只有一顆西瓜。工作人員告訴我説,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得西瓜360度充分採光,並且可以保證每一顆西瓜的營養和品質。所以,雖然西瓜個頭不大,但是效益卻非常高。
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只能種600株,而吊立起來則可以種2000株,種植密度變大,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同時,工人可以站著對西瓜進行管護,工作更輕鬆高效了。在西瓜基地裏,每株藤蔓上只結一個瓜,每個西瓜從授粉開始就會挂一個吊牌,嚴格記下授粉日期,這也決定了摘瓜的日期。從授粉到採摘,嚴格控制在50天左右。前端種植實現了標準化,在後端的西瓜挑選環節,如何保證每顆瓜一樣大一樣甜呢?我們在分揀車間看到了一項黑科技——全國首條西甜瓜智慧無損分揀線。
分揀完畢後進入包裝環節之前,每個西瓜還會被打上可以全程溯源的編碼,這是每個西瓜獨一無二的“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