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隨著公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與熱愛,不少地方從硬體到軟體,升級改造博物館。其中,浙江省博物館于2023年8月,對外開放了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新館開館後人氣持續火爆,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00萬人次到館參觀。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裏有哪些新看點?新館和老館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對參觀者來説又有哪些新的體驗?
上午9時,浙江博物館之江館開門迎客。通過室外空中視角認識一下這座新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所在的這個位置是在杭州錢塘江邊的之江文化中心,新館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展陳面積是原來兩個老館加起來面積的2.2倍。
在這裡地下、地上共有5層展廳,目前,陳列展有14個。以前,博物館裏的鎮館之寶分散在兩個老館區,現在在國寶的新家裏一次就可以看完。
用數字技術講好文物故事
在3樓民俗文化館,眼前這座花轎非常光彩奪目,它就是十大鎮館之寶裏“年紀最小”的一個寶貝,清末民初的寧波“萬工轎”。為什麼叫“萬工轎”?因為它的製作時間要花1萬多個工時,而當時1天算1個工時,這頂花轎是10位工人用10年的時間製作而成。“萬工轎”上雕刻的人物有400多個,最小的人物1.8厘米高,比成人的大拇指還要小。除此之外,轎子上還刻有鳳凰、龍、喜鵲、小宮燈等各種裝飾,看上去像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它完全採用榫卯結構,不用一枚釘子。
從老館搬到新家的“萬工轎”不僅展陳空間更大了,對於參觀者來説,現在不僅可以看到完整的轎子,在屏幕上還可以看到它的局部結構介紹,以及三維動畫視頻。2023年,花轎搬新家時,近300個部件拆開來,搬到這裡後重新組裝,並對這些部件進行了3D掃描和記錄,形成三維動畫視頻,讓參觀者更直觀了解這其中的工藝水平。這樣的數字手段雖然現在比較常見,但是在館裏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根據不同的藏品量身定制,帶給參觀者差異化的參觀體驗。
科技助力 打造全新觀展體驗
在4樓,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富春山居圖》有了獨屬於自己的富春山居館,除了詳細的圖文介紹,這裡還打造了沉浸式數字影像空間,高5米、長40米的長卷投影,使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通過數字的方式再現合璧,影片呈現出的細節與意境,讓參觀者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感受。
除了這些直接看到的,還有一些細節,比如展館裏的玻璃用的是低反射玻璃,有極高的清晰度,哪怕用手機拍照也會很通透,大大拉近了參觀者和文物的距離。
玉琮王也是十大鎮館之寶之一,上面精美的紋刻很清晰。“玉琮王”所在的通史陳列館也有很多的新看點,從老館孤山館區的“浙江七千年”到現在的“浙江一萬年”,歷史跨度更久,展陳更豐富。
這是浙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蓋章冊,這個是玉琮拼搭積木。在之江館裏,像這樣的互動內容非常豐富,大人孩子參與到各種通關活動中就可以得到浙江省博物館的紀念品,通過各種形式深度參與到對文物的認識和了解中。
“婦好”鸮尊 剛柔並濟
“婦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婦好”鸮尊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一件鳥形銅酒器,商代晚期文物,1976年出土于殷墟婦好墓,因內壁有銘文“婦好”二字得名。
鸮尊,小耳高冠、圓眼寬喙、雙翅並攏,粗壯的雙足與下垂的寬尾構成三點支撐,使器物顯得挺拔矯健、氣宇軒昂。
鸮是中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尊則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這件“婦好”鸮尊既高大威猛,又圓潤可愛。在商代,它的形象被賦予了智慧、勇猛、威嚴的意義,被視為“戰神”的象徵。
作為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婦好”鸮尊通體滿花的裝飾有蟬紋、夔紋、雲雷紋等8種之多。繁縟富麗的線條和立體造型巧妙結合,顯示出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青銅製造技藝。如今,在河南博物院,多達十幾種的“婦好”鸮尊文創産品,讓國寶走進了大家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