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開啟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三國的國事訪問。
此次行程,是習近平主席時隔五年再次訪問歐洲。巧合的是,五年前,習近平主席當年的首次出訪就選擇了歐洲,而這一次訪問,也是習近平主席今年以來的首次出訪。
元首外交的首站,為何選擇歐洲?
五年前,習近平主席曾用一句話為當年的歐洲之行寫下注解——友誼不是偶然的選擇,而是志同道合的結果。
在這個更加變亂交織的世界,中歐如何延續這樣的志同道合?
我們從數據中找到了能夠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詞。
譚主在翻閱歐洲國家對這次訪問的相關報道時發現,“戰略自主”這個詞經常出現。而從數據上看,這種趨勢從去年就已經開始。
在對歐洲國家媒體報道中與“歐洲”和“戰略自主”相關的報道量進行統計後,譚主發現,去年是歐洲國家媒體討論“戰略自主”最多的一年,相關報道量是5年前的近10倍。
而這些討論,基本上都是負面的。去年年初,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中心以“歐洲戰略自主是否結束了?”為題,對歐洲十三所智庫進行了採訪。其中,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歐洲戰略自主”存在挑戰。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國家在目標與行動之間存在鴻溝。
“歐洲戰略自主”是歐洲國家提出很久的一個概念,2021年,歐盟委員會又提出“開放的戰略自主”,將戰略自主的範圍從安全與防務擴大到能源自主、維護經濟主權、保障産業鏈與供應鏈自主等領域。
在百年變局的大背景下,歐盟委員會“更新”戰略自主的內涵,這也很正常。但目標更新了,落實的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梳理下,過去這幾年,發生了哪些事:
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歐洲國家追隨美國對俄羅斯能源的制裁,反而形成了對美國高價液化天然氣的高度依賴,多國能源供應緊張,通脹加劇;
美聯儲激進加息,歐洲央行被迫加息,歐元對美元匯率跌到近20年來的最低值,大量資金從歐洲國家流出,流向美國;
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案》,出臺包括高額補貼在內的大量措施,不少歐洲企業都將投資計劃從歐洲轉向美國。
可以説,上邊提的幾個領域的戰略自主,歐洲國家基本一個也沒守住。
數據也能印證譚主的判斷。
這是歐洲國家主要媒體報道中與“戰略自主”共現的負面情感關鍵詞。
這些議題,可以總結為“發展”與“安全”兩個維度,而這些議題,也是歐洲人焦慮的來源。
長期關注歐洲局勢的崔洪建告訴譚主,無論是烏克蘭危機還是巴以衝突,歐洲人發現,很難將局面向符合歐洲利益的方向推動。
這也加劇了歐洲國家對於“歐洲戰略自主”的悲觀情緒。但這樣的現實困境,是否是無解的?
在對歐洲國家主要媒體報道中與“戰略自主”共現的正面情感關鍵詞進行分析後,譚主發現,“法國總統”是其中出現的高頻詞。
而相關報道的最高峰,是去年馬克龍訪華期間。
習近平主席在同馬克龍舉行會談時表示,中國始終視歐洲為多極化世界中的獨立一極。
馬克龍也在會談中表示,法方堅持獨立自主外交,主張歐洲戰略自主,反對搞對立分裂,反對搞陣營對抗。
而在結束訪華行程後,在回國專機上接受媒體採訪時,馬克龍又提到,歐洲須加強戰略自主性。
那為什麼中法的交流與合作,會成為歐洲媒體在報道“戰略自主”時的正面因素呢?
一方面,是法國在歐洲的地位。法國是唯一一個同時具有七國集團(G7)、北約、歐盟成員國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的國家,在歐盟等多邊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中法關係的示範效應。以法國為具體的觀察窗口,可以更直觀地看到這些正面因素。
譚主對今年以來中法各層級互動的新聞稿進行了關鍵詞統計和分析,譚主發現,“協調”“協作”“協商”這幾個詞幾乎在所有的新聞稿中都會出現。
再通過對文本主題的提煉,可以發現,中法雙方希望通過協商的方式,在為兩國企業提供公平和非歧視性競爭環境等問題上達成一致。
事實上,這背後正是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在戰略自主上,最具痛感領域的體現。
我們都知道,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意圖通過打壓的方式遏制中國的發展。而近幾年中歐關係的消極因素有所增加,正是因為這樣的戰略誤判在影響歐洲國家的對華政策。
這導致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一樣,以對手或是防範的心態看待中歐之間的合作。新能源領域,就是集中的體現。
近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歐洲政客追隨美國政客的腳步,炒作所謂中國電動汽車“産能過剩”,稱中國新能源行業損害了歐美國家企業和工人的利益。
也正是因為歐洲國家在産業政策等問題上隨美起舞,缺乏戰略自主,引發了歐洲國家對“綠色轉型”等問題的焦慮與擔憂。
事實上,在歐洲國家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擔憂。
這些觀點認為,隨著中國製造向價值鏈上遊攀登,中國已經開始反過來向歐洲出口新能源汽車這種高端製造業産品,這意味著中國跟歐洲國家原來的那種互補共贏的關係已經不復存在,與中國合作就是在增加對中國的依賴,這會讓歐洲進一步失去在經濟領域的戰略自主。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可以看看在新能源汽車這一領域,中法是如何互動的。
譚主翻看了法國電動汽車銷量排行榜發現,有一款名為“Spring”(春天)的汽車,長時間佔據榜單前三名。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款車與中國相關——它是由一家中國公司與法國雷諾、日本日産汽車合資成立的公司生産的。和傳統的出口有所不同,這款車背後所代表的,是當前中法乃至中歐在産業互動的新模式。
首先,這款車在設計初始,就考慮到了法國市場的情況。法國的街道比較狹窄,正是出於這樣的現實情況,這款車的尺寸相較其他新能源汽車要小一些。
和其他在中國生産的電動汽車一樣,這款車的售價在法國市場也極具市場競爭力,這得益於中國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供應鏈。而相比于其他國家的企業,法國企業在利用、發揮中國産業鏈、供應鏈優勢上,更進了一步。
就拿雷諾來説,雷諾與中國企業合資成立了用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公司,深度嵌入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並且,他們還積極推動中國企業赴法投資,共同在法國建設了電池工廠。
這也意味著,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不僅能轉換成法國公司自身産品的競爭力,同樣也幫助法國公司實現産品的本土化生産,帶動法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力。
這樣的合作並不是孤例。馬克龍曾提出,到2035年法國將實現新産汽車100%為電動汽車的目標,為此,法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中心——上法蘭西大區籌劃建設了“電池谷”。
而中國企業正在通過同法國企業的合作,深度參與“電池谷”的建設。有了中國企業的加入,上法蘭西大區不僅在建設電池生態系統的産業鏈,同樣也開始籌劃往上下游進行延伸,這也將會進一步提升法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影響力。
中法企業合作的實踐,是對歐洲國家那些所謂擔憂的聲音最好的回應。
事實上,這樣雙贏的局面不止出現在法國。
最近幾年,中國企業也在更多地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掀起赴歐洲國家建廠的熱潮。習近平主席此次計劃訪問的匈牙利,就是中國車企和電池廠商出海歐洲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中國企業正在匈牙利建設歐洲最大的電池製造廠,最近,中企也將開始在匈牙利建設在歐洲的第一個乘用車生産基地。
中國已經處於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中上遊,中國企業提供的,是技術與資金。對於中國車企而言,赴海外建廠,是其塑造國際品牌優勢的關鍵一步,而對於歐洲國家而言,中國新能源車企帶來的生態系統,恰恰是這些國家塑造本土産業競爭力所需要的。
匈牙利諺語説,結伴才能走得更遠。
其實,不論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是其他領域,中歐之間的經貿關係從來都不只是誰單方面地獲益,就拿匈牙利來説,匈牙利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也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製成員。近來,匈牙利的經濟增速,位於歐洲國家的前列。
與中國的合作,並不是依賴與控制的關係,而是雙方對共贏價值的主動選擇。
與中國的合作,回應了歐洲人對於發展的焦慮。而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歐洲國家在與中國的合作中找尋發展的路徑,這也能促使歐洲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找到解法。
當前,歐洲國家深陷安全問題和發展問題相互掣肘的泥淖——地區衝突拖累了原本就增長乏力的歐洲經濟,而在發展面臨停滯甚至衰退的風險下,歐洲國家卻很難把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地區衝突的延宕讓歐洲國家加大了軍費開支,部分歐洲國家的軍費開支甚至增長了75%。
由於歐洲本身生産能力的限制,這些大幅增長的軍費大多用來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這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國家在安全問題上對美國的依賴,進而喪失歐洲國家在安全上的戰略自主。
這種惡性循環,也讓歐洲戰略界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提出了“雙輸”的概念。他們認為,歐洲只能在大國博弈中“被動陣營化”,從而成為“輸家”。
但中國,也讓歐洲國家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
長期關注歐洲局勢的崔洪建表示,從去年成功斡旋沙伊和解,到在巴以衝突中的努力,中國在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尊重事實的是非曲直、不選邊站隊的特點,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這樣的特點,也讓中國成為為數不多可以同時與衝突雙方保持溝通和進行對話的國家。
當前,一些歐洲國家希望同中國一道努力,推動歐洲大陸早日恢復和平穩定。
而歐洲政界及戰略界,也越來越多出現了對自身困境的反思。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一些地區衝突中扮演勸和促談的角色,是因為中國秉持著雙贏的理念。這種理念也讓中國統籌著安全與發展,也讓中國不會將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
雙贏理念的背後,是中國一以貫之的處事方式——和而不同。
這個詞,出自於《論語》。五年前,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時,馬克龍總統曾向習近平主席贈送了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
中歐作為世界兩大文明,有不少不同之處,但這並不影響中歐成就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
而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國家,都應該懷著“和而不同”的胸懷,以實際行動成為其他國家交往互動過程中的樣本。
雙方應該彼此照亮,繼而照亮世界。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