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題:記者手記:讓青春的每一刻都閃光——走近青年科普志願者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徐鵬航
他們用智慧和熱情,讓青春的每一刻都閃光:深入田間地頭,用技術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走進學校社區,把健康知識帶去千家萬戶……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記者走近幾位青年科普志願者代表,聆聽他們的故事。
“2024年4月27日:今天一早我們前去田間進行馬鈴薯間作大豆、蕎麥的播種,馬鈴薯已經開始陸續出苗……”
從2022年第一次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四川農業大學博士生張峰已在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度過500多個日日夜夜,寫下數十萬字的工作日誌。
為了幫助大涼山腹地的農民實現增産增收,自2019年起,一批批四川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已在這裡接力駐紮了5年,完成學業之餘,他們在這裡試驗、推廣先進品種和技術,建立起馬鈴薯生産、加工的産業體系。
風沙大、紫外線強,在試驗田工作一天,張峰的臉就黑得像抹了煤灰一般。可對他來説,這些苦都比不上鄉親們曾經對“城裏來的娃娃兵”的不認可。
馬鈴薯是布拖縣百姓的主要口糧,但品種退化、種植技術和觀念落後,長期制約當地農業發展。一開始,張峰和同學們帶著種子和技術跑遍了十幾個鄉鎮幾十個村,卻連連碰壁,屢遭“退貨”。
為了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他們決定親自種給老鄉看。5個月後,試驗田的土豆豐收了,當地百姓豎起了大拇指。“一位彝族大姐跑來要買土豆,我們成功了!”回憶往昔,張峰依然激動不已。
如今,布拖縣的田野裏涌出越來越多的高産土豆品種,張峰和同學們又有了新目標:探索馬鈴薯和其他飼料作物的間作模式,服務當地馬鈴薯和黑綿羊兩大特色産業。
如漫天星火,閃爍青春光芒。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科普團隊長期深入中小學和社區開展科普實踐,商洛學院“流動科技館”志願者把科普課堂搬進山區中小學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學生為鄉村居民打造口袋公園……各地高校科技志願者以實際行動服務社會民生和鄉村振興。
越來越多的青年醫護人員化身“斜杠青年”,活躍在守衛人民生命健康的主戰場。
“分享到朋友圈了,讓更多人了解中暑的危害”“希望多發表這類急救知識文章”……在一篇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副護士長杜濤和同事撰寫的熱射病科普文章下,許多讀者留言、點讚。
杜濤的“醫學科普之旅”始於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接診時一名中年患者已因中暑昏迷3個小時,情況緊急。經過爭分奪秒的搶救,病人生命體徵逐漸平穩。
“很多病人送來時已經過了最佳搶救時間。如果能讓更多人了解急救知識,或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杜濤由此走上科普之路。
撰寫科普文章、拍攝短視頻,進學校、進社區宣傳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到偏遠地區為基層醫護人員進行急救培訓……急救知識帶給了越來越多的人,杜濤的空閒時間也被填得更滿。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第二屆“協和星原計劃”健康科普培育項目順利收官,交出381篇文章、227場次活動、1063個視頻、10余部書籍的亮眼“成績單”,青年醫護人員成為“主力軍”。
北京協和醫院“幽我無憂”項目團隊負責人、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佳寧經常遇到就診時才發現癌症晚期的患者。“一天門診最多看幾十個病人,科普宣傳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將疾病‘扼殺在萌芽階段’。”
“做科普,也在‘倒逼’我不斷學習成長。”李佳寧正在準備一系列有關幽門螺旋桿菌的科普視頻和圖片,計劃在多個平臺投放。
五四青年節,李佳寧給自己安排了一個節假日門診,“這份‘節日禮物’讓這個特殊的日子更有意義。”
研當以報效國家為己任,學必以服務人民為榮光。青年科普志願者們播撒下科學的種子,書寫著新時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