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時隔5年多,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再次舉行。
會議中,有兩個關於“新”的表述:
回望過去——我們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展望未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
新局面、新階段,中國將如何與世界互動,這場會議,釋放了4個信號。
會議上,對於大國外交,有這樣一句概括性的表述:
我國已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
這是大國外交成績單,也是大國外交的新局面。
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份成績,並不容易。
回看過去幾年的世界,“變”與“亂”,或許是很多人最直觀的感受,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劇烈衝擊著我們的認知。
正如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所説,這是全球經濟週期調整、國際權力結構變化、國際秩序轉型等一系列重大變化綜合影響的結果。
而對於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末就已經預先作出了判斷:
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不僅如此,世界之變、歷史之變、時代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
新局面,它的背景正是這樣的變局。“變”,帶有兩面性,它之所以會生亂,是因為沒有人知道現成的解決方案,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恰恰是在把握“變”的趨勢中,主動抓住機遇塑造的。
在這個過程中,元首引領,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譚主做過一個不完全梳理和統計,2023年,習近平主席同全球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及官員都有過面對面的交流。
元首引領,為中國外交指引了方向和原則。
高飛告訴譚主,元首既是外交決策的核心,也是外交的最高執行者,當前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化,客觀要求就重大的事項做出快速有力的決斷。元首外交把決策和執行有效地銜接起來,有利於快速做出決策,立刻採取行動。
中國外交的這一特點,讓中國成為更加有力的行動派,也使得中國能夠發揮更強的國際影響力,得以廣交朋友。
目前,在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182個國家中,雙邊關係定位中帶有“夥伴”稱謂的國家近100個,遍佈全球五大洲。此外,中國還同歐盟、非盟、東盟、阿盟等10多個地區和區域性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而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次重大外交活動,都是關係的穩固與提升。
高飛表示,中國所建構的夥伴關係,相對於國際關係中傳統的結盟政治,可謂一個創舉。結盟關係的價值取向是找敵人,通過共同的敵人來實現內部“團結”,以制衡實現外部穩定和平;而夥伴關係是找朋友,大家一起商量解決共同面臨的全球挑戰。
範圍廣、質量高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反映的就是中國外交對“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的塑造力。
新時代十年,我們在對外工作中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在大風大浪之中,我們也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新時代外交工作實踐中,大國外交積累了一系列寶貴經驗,這場會議,也作了總結。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給譚主分享了自己的觀察:
相比于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這場會議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更強調鬥爭精神。
吳心伯表示,這和2018年以來,我們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中美關係的變化,是密不可分的。
過去幾年,從貿易、科技、金融、輿論,美國幾乎在各個領域,逐一挑起了對華的明戰與暗戰,這一度讓中美關係徘徊在建交以來的低谷,甚至跌到“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的最低點”。
打壓中國,成了美國政客的“政治正確”。面對美國的遏制、打壓和挑釁,中方堅決鬥爭,讓美方重回談判桌。
美國官員,也時不時就會表示,希望能與中國對話。美國自己也明白,建立溝通渠道、溝通機制本身,對中美關係的意義極其重大。
這些,都是鬥爭的結果。
當然,大國外交,不只是要在中美關係中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國際問題專家時殷弘表示,鬥爭和美國相關,但不完全針對美國。當今世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霸權的聯盟”。
會議中,有這樣一句話:
在關乎人類前途命運和世界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上,要旗幟鮮明、站穩立場,牢牢佔據國際道義制高點,團結爭取世界大多數。
當今世界,部分國家破壞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破壞以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為中心的國際規則,推動逆全球化,搞地緣政治對抗,發動新冷戰,面對這些“霸權的行徑”,中國,同樣會旗幟鮮明地鬥爭。
這不僅是鬥爭精神的體現,更是大國的擔當。
立足經驗,中國外交,下一步該怎麼幹?
在這之前,首先要判斷的,是形勢。
此次會議中提到,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的是“既要把握國際環境總體穩定的大勢,又要重視國際安全挑戰錯綜複雜的局面”。
這幾天,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發佈報告稱,今年的衝突數量達到近30年來最高,世界被越來越難以解決的衝突和武裝暴力所主導。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三個不變”:
||人類發展進步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世界歷史曲折前進的大邏輯不會改變
||國際社會命運與共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表示,這樣的自信,首先來自於自身——中國已經進入“強起來”的戰略時期。
一個“強起來”的中國,會給世界帶來哪些影響?朱鋒用會議中的三個詞,給譚主作了解釋:
||影響力
||感召力
||塑造力
影響力,更多地是從經濟的角度出發。今年,中國經濟經歷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克服了不少困難,也展現了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這樣的背景下,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
一個開放的中國,越發展,越能推動世界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感召力,主要側重的是凝聚方向性的共識。朱鋒表示,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包括團結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反對某些國家的霸權、霸淩、霸道,這都是大國外交感召力的體現。
塑造力,更多地是理念層面。習近平外交思想基於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中國人看待國際問題時,也有著獨特的東方智慧與理念,而今,這種理念,也在給世界更多的選擇與可能。
今年的沙伊和解,就是這種塑造力,最好的體現。
在某些西方國家的敘事中,沙伊之間的矛盾,是文明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是中東地區的“宿命”,但中國,為沙伊兩國提供了一張談判桌,也讓看似無解的矛盾,有了一種新解法。
沙伊和解後,中東迎來了“和解潮”——敘利亞時隔12年重返阿盟、土耳其和埃及關係改善……“停火”“復交”“和解”“發展”,成為中東地區的熱詞。
大國外交,正在不斷提升著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與塑造力,而這樣的中國,也在讓世界變得更好。
也正是這樣的底氣,會議中,我們才提到: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
更有作為,是對大國外交的新判斷。朱鋒表示,在世界政治的未來走向和國際秩序的和平發展兩個方面,中國都會更有作為。
一方面,是中國今年在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勸和促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未來我們也會持續做貢獻。另一方面,是我們在堅決捍衛主權和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中美的交往和聯絡,反對新冷戰,反對國家間的陣營對抗,而中美關係的改善,也會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確定性。
世界,同樣期待一個更有作為的中國。
中國,倡導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在這次會議中,我們也進行了闡釋:
我們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很多國家都在提,中國,是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呢?可以看看這兩個詞前的定語。
先説平等有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表示,在西方的語境中,認為大國才能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極。中國提“平等有序”,首先要傳遞的,是大小國家,一律平等。
同時,“平等有序”還要傳遞的是,中國致力於推動有秩序的多極化。多極化不是各成一派,更不是搞叢林法則,而是要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讓世界更加和平穩定、更快繁榮發展。
今年,在中國的率先支持下,非盟成功加入了G20,這一事件,標誌著非洲在國際事務上有更大參與度和話語權。
非盟,有55個成員國,這些國家,都可以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國際社會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
與此同時,中國倡導的,是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資源要素在全球的有效配置,對全球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但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徐秀軍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逆全球化的思潮,就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收益,並沒有被各個國家、各個群體公平合理地分享。
中國,一直在積極探索解決的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就是以發展為導向,就是要促進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解決共建國家所面臨的發展難題。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探索,中國才提到普惠包容——發展的成果,需要共享,不僅僅是每一個中國人,也是每一個人。
這背後,是中國創新完善國際秩序的中國方案。
這個方案,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王鴻剛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的是中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它不單單包含國家維度,也包含世界維度,比如對世界終將走向大同的願景。
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外交的使命也是雙重的,一是為國家和民族利益,二是為促進人類進步。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
當然,目標與結果之間,還有距離。而這一距離,就是大國外交更有作為的空間。
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世界,而世界,同樣需要一個更有作為的中國。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