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週年紀念暨表彰大會29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會議代表。60年來,廣大援外醫療隊員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譽。一批又一批的援外醫療隊員跨洲越洋,在異國他鄉克服各種困難,生動詮釋了“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他們與受援國人民朝夕相處,患難與共,發生了一幕又一幕的感人事。
桑給巴爾位於東非海岸,靠近赤道,是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組成部分。在這裡有一支來自中國的醫療隊。
趙小軍來自江蘇,是中國第32批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長,這天是他援非工作的最後一個手術日。
患者是一名24歲女性,兩年前已發現腹腔腫瘤,本打算在當地做手術。當時打開腹腔後,醫生發現腫瘤巨大且與周圍組織關係複雜,手術風險太大,只能關閉腹腔,放棄腫瘤切除。
趙小軍:“當時,病人提了要求。第一,她想活著,因為她才是一個小孩的母親,她想生4到5個小孩,這是她的願望。第二,她也知道這個手術很難,如果不難一年之前就已經解決了,但是她非常信任中國醫生。”
趙小軍和他的隊友影像科醫生楊維柘、麻醉科醫生顧政決定放手一搏,嘗試切除腹腔巨大腫瘤。
患者腫瘤位於上腹部,胃、肝被嚴重擠壓,加上二次開腹大出血的風險極高,手術難度可想而知。團隊頂住壓力,將腫瘤一點一點剝離。手術耗時三小時,切下來的腫瘤直徑達30厘米。
手術後回到駐地,趙小軍整理行囊,8件隊服陪伴了他一整年。9月20日,援外工作結束了。
趙小軍:“離開桑給巴爾的當天,我又去看了一下病人,病人恢復很好,已經開始進食了,病人非常感謝。”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長期無償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大規模派遣醫療隊的國家,在人類醫療衛生合作史上樹立了典範。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首支援外醫療隊以來,我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多人次,援建醫療衛生設施130多所,診治患者近3億人次。
徐長珍是湖北省黃岡市中心醫院婦産科醫生,她先後4次赴阿爾及利亞開展援外醫療工作。2000年3月,阿爾及利亞騷亂平息後,徐長珍作為第18批中國援外醫療隊隊員第二次來到了阿爾及利亞。在前來就診的病人中,徐長珍看到了一位六年前的患者拉塞拉。
第16、18、21、22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徐長珍:“她變化非常大,面色蒼白,整個人都浮腫。這時我們又發現,她的瘤子已經有了變化,跟新生兒頭那麼大。這麼大的黏膜下肌瘤,在國內我是從來沒有見過。”
徐長珍隊友施國壽:“再加上長期出血,如果不及時治療,有可能要出人命。這麼重的病人為什麼不治療?後來聽説,因為他們國內戰亂,當時的設備、技術水平什麼都跟不上。她沒地方做,沒人做,更沒有人敢做。”
聽説中國醫療隊回來了,拉塞拉把唯一的希望投向了中國醫生。徐長珍決定要儘快手術。
徐長珍:“她也渴望能有一個家庭,甚至也想有一個自己的寶寶。所以我們就想怎麼做這個手術,既能保住子宮,又能夠不損傷它把這個瘤子拿出來。”
這對於有著25年臨床經驗的徐長珍來説也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拉塞拉的手術非常成功。徐長珍不僅切除了拉塞拉身上的重負,更是保住了她想要做媽媽的夢想,帶去了生命的希望。
施國壽:“當時在手術室的醫生護士就講了一句,西諾瓦,中國醫生好。做了一個手勢。高興,驕傲。”
“西諾瓦”法語的意思是中國人。在當地,很多被中國醫生搶救過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表示感謝,會給孩子起名叫“西諾瓦”。或許是因為牽掛,徐長珍先後4次參加援阿醫療隊。
60年間,一代又一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員前赴後繼,父子接力、夫妻共進、姐妹攜手。
武翊綸生長在四代從醫的醫療世家,五六歲的時候,他就把到非洲救治病患的姑父當作偶像。在他的大家庭,姐姐、姐夫、姑父,20年間援外11次,山川雖異域,醫術無國界,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初心,也是使命。在他的大家庭中,援外成為一種傳承。
第27、29、31批援蘇丹醫療隊隊員武翊綸:“(2003年)我和姐姐都報名了,兩個人都被選上了。我媽就説不行,只能去一個,後來我姐姐就去了。我想,姐姐能去,我一定也要去。所以我跟我姐姐再見面的時候是在蘇丹機場,她去接我,她是老隊員準備回國,我是新隊員準備到駐地去。”
當時姐姐主要叮囑了兩件事,一是時刻記著自己代表國家,二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初到蘇丹的武翊綸,一天早上略感不適,當地醫院的護士告訴他,醫院只有兩個病人不用著急。但當武翊綸趕到時,發現兩位病人病情非常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療後果很難預料。
武翊綸:“(護士説)今天早上大概有40個病人,我只留了兩個,考慮到你身體不舒服,後來我很自責。蘇丹人看病太不容易了,太艱難了,所以我們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隨叫隨到,努力為蘇丹的人民來服務,做好我們自己的本職工作。”
從那天開始,武翊綸每天給50多位患者做超聲檢查。患者大多數是腎結石、風濕病、關節炎等高發病種,他的超聲報告為臨床治療提供及時有效幫助。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醫療隊員們用醫術架起友誼之橋,相知友好的種子,跨越重洋,生根發芽。
武翊綸:“非洲有句諺語,喝過尼羅河水的人還都會回來。我們告訴他,我們能回來,一定回來,如果我們回不來了,我們國家還會派更好的援外醫生來為你們服務。”
以1963年為起點,我國援外醫療事業從未止步。20世紀60到70年代,秉承國際主義精神,我國陸續向缺醫少藥的亞非國家提供醫療衛生援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範圍進一步擴大,援助領域和內容不斷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我國援外醫療事業步入發展合作新階段,從單純救死扶傷、解除病患痛苦,到構建醫療體系自我循環、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良性機制。
2021年,廣東援多米尼克醫療隊隊員吳德熙建立起當地歷史上第一個心血管專科,推動成立心血管影像學中心和遠程醫療中心。2022年11月,位於赤道幾內亞中南省涅方市的中赤幾友好醫院順利竣工,成為中南省最先進、設施最齊全的地標型綜合性醫院。2023年3月,天津援非醫療專家組在中剛友好醫院為當地患者成功完成了第30例無張力疝修補術,標誌著中國—剛果(布)對口醫院合作機制項目在剛順利啟動,開啟了中剛衛生合作的新征程。
而在津巴布韋的中醫針灸中心,免費的中醫診療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中醫針灸技術逐步輻射莫桑比克、讚比亞、博茨瓦納等周邊國家。
第19批援津巴布韋醫療隊隊長朱偉:“病人到60個的時候,工作強度太大了。後來我就慢慢給他們預約,培養當地的針灸人才,這樣就更容易推廣中醫也好,針灸也好。去年,我在那裏就培養了十個學員,他們自己能做。當地也是看到中醫針灸的效果,所以他們很多人想學。”
第20批援津巴布韋醫療隊隊員胡莎:“我這次申請了中國第21批援津巴布韋醫療隊的繼續留任工作。我希望保持這個工作的進一步延續性,其實中醫並不只有針灸,還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治療方案,尤其是中醫藥。我們現在正在推動中醫藥在津巴布韋的註冊,我希望把更多的中醫治療方案帶到非洲,帶給非洲人民。”
國雖有界,大愛無疆。從“輸血式”援助轉向可持續“造血式”援助,從中國醫生到中國醫院,中國援外醫療正為受援國家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春去秋來,日月交替。一襲白衣跨越千山萬水,用心用情守護當地患者生命健康。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生動地講述著中國的故事。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派遣規模最大、實施效果最好的援助項目之一,搭建起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和紐帶,成為彰顯大國擔當的“中國名片”。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繼續弘揚中國醫療隊精神,奮力開創援外醫療工作新局面,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