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抓好開局之年的工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3年,“強信心”成為主旋律,“乘風破浪向前”成為開局之年中國經濟的真實寫照。
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深刻洞察時與勢,辯證把握危與機,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
“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不久前,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中,習近平主席以堅定有力的語氣,向世界傳遞出這樣的信念和信心——
“我們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長期穩定發展,並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
堅持穩中求進,實現更有分量的發展
——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2%,實現全年目標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
正確把握髮展速度與質量的關係,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質量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談高質量發展,不談新發展理念不行。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髮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
開局之年,以新發展理念“指揮棒”樹高質量發展“風向標”,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漫步合肥高新區,會看到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誕生地、全國第一條量子芯片生産線、全球領先的語音識別系統……從一塊阡陌農田起家,合肥高新區一路奔跑,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500億元,2019年突破10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已達1100.7億元,同比增長6.9%,但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不到10年前的一半。
數據的比較,彰顯實力的躍升。“今天,這裡的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個百分點帶來的經濟增量,相當於10年前的3.9個百分點。”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錢文告訴記者,更為重要的是,73.8%的工業産值來自戰略性新興産業,而10年前只有30.6%。
從一域到全局,開局之年的“中國答卷”格外沉甸甸、分量足。
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三季度受去年高基數影響增長4.9%。“如果扣除基數影響,今年三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速是4.4%,比二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説,從環比來看,今年三季度GDP增長1.3%,比二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
一條波浪式曲線,描繪出國民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讓中國經濟實現全年目標有了堅實基礎。
“中國經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三季報”公佈以來,國際機構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從5%上調至5.4%,同時上調2024年增長預期。“中國展現出強勁的復蘇態勢,有望實現全年增長目標。”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説。
橫向比,中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
“無論是同比經濟增速還是前三季度的累計經濟增速,中國經濟增速在國際主要經濟體中都名列前茅。”盛來運説。
縱向看,目前我國每年GDP增量已遠超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年GDP總量。
“隨著經濟規模持續增大,中國經濟同樣1個百分點的增長,帶來的絕對增量已大不相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告訴記者,今年中國GDP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增量,大致相當於10年前的2.1個百分點。
“根據測算,我國GDP一年的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説,今天,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分量更重、貢獻更大。
舟行萬里,操之在舵。
越是風險挑戰增多,越需要戰略引領。
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要求“進一步引導經營主體強信心、穩定社會預期”,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果”;從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指引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
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到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從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到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掛牌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設立……突出強信心,黨中央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有力有效貫徹落實,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嚴峻複雜,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處於“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中國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而言,實現5.2%的增速殊為不易,彰顯了巨大的韌性、潛力和活力,提振了市場預期和經營主體信心。”王昌林説。
統籌質與量,是發展的必答題,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攻堅題。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推動中國經濟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不斷贏得優勢、贏得主動。
推進質量變革,實現科技含量更高、安全性更強的發展。
高溫超導電動懸浮全要素試驗系統完成首次懸浮運行,時速可達600公里;“破風8676”可重構5G射頻收發芯片正式發佈,實現“從0到1”的關鍵性突破……今年以來,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産業快速成長,為經濟恢復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我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十位,較上期提升3位,是唯一進入前15位的發展中國家。
厚積薄發,“十年磨一劍”。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首次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4%,比2012年提高0.63個百分點。科技創新持續賦能實體經濟,創新能力躍上新臺階。2020年至2022年,“三新”經濟增加值年均名義增長9.1%,相當於GDP的比重由2019年的16.34%升至2022年的17.36%。
推進效率變革,實現能耗更少、更可持續的發展。
全球海拔最高水光互補項目並網發電,白鶴灘水電站16台百萬千瓦機組首次全開並網運行……今年以來,我國推進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
新時代十年來,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單位GDP能耗下降26.4%,單位GDP水耗下降4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2012年至2021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國家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
推進動力變革,實現結構更優、動能更強的發展。
杭州亞運會上,體育與文化交融,觀賽潮帶來旅遊熱;“雙11”當天全國快遞業務量達6.39億件……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3.2%;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為55.1%,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
新時代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提升,服務業擎穩國民經濟“半邊天”。“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正發生變化,預計消費將在未來發揮更大作用。”對中國經濟動能之變,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網站如是評價。
生動的發展實踐背後,是我國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顯著增強,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全要素生産率得到有效提高,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表示,展望未來,隨著存量政策與增量政策疊加發力,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
對於我們這麼大的經濟體而言,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
“縱觀今年中國經濟運行,最大的特徵是‘穩’,堅持穩中求進,才能行穩致遠。”王孝松表示,一系列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將會繼續保持健康穩定增長,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推動轉型升級,實現更有質量的發展
——前10月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3%,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現代化産業體系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産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
開局之年,我國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成績亮眼。一個指標頗具代表性:前10月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3%。
東海之濱,總投資超200億元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大飛機園進展順利;
遼沈大地,瀋陽市前三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87.9%,全年航空産業産值有望突破800億元;
…………
今天的投資,將推動明天的供給、未來的發展。“前三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0.7%。可以預見,明年前三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增加值有望大幅提升。”賽迪研究院科技與標準所研究室主任王凡説。
這個11.3%的增長,意味著高新技術産業持續成為投資新引擎。
前10月,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5.1個百分點,比全國固定資産投資高8.4個百分點。有測算顯示,2022年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佔製造業投資比重已超過25%,今年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成為支撐製造業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
這個11.3%的增長,意味著科技研發強度持續提升。
相較于其他行業,高技術製造業“創新”含量更高。以2022年為例,高技術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為2.91%,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高1.52個百分點。“11.3%的背後,是較大規模的高技術製造企業研發投入,創新強度持續增加。”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室主任張于喆説。
這個11.3%的增長,意味著持續推進轉型升級的堅定決心。
今年以來,受國內需求不足、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影響,一些企業經營困難。“在此背景下,高技術産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是政策引導與市場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王凡説,政府部門精準調控、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出臺了稅收優惠、研發補助、優化服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共40.3萬戶企業提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增長22.6%,遠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宏觀政策組合拳,為企業發展強信心、增活力,10月份,我國製造業企業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5.6%,連續4個月位於較高景氣區間。
聚焦薄弱環節補鏈,深入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堅持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今年以來,以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為牽引,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舉措促進經濟提質增效。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新能源汽車等先進製造業增幅明顯,凸顯引擎作用,牢牢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
將時間軸拉長,透視這個11.3%,意義更為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製造業“大而不強”、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由大向強攀登,中國製造日日精進。新時代十年來,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15.5%。
這個11.3%的背後,是堅持不懈的奮力跋涉。
5月28日,順利完成首次商業飛行;8月4日,首次開啟“雙機商業運營”;9月28日,收穫100架訂單……開局之年,我國國産大飛機闊步邁上市場化運營、産業化發展的新路徑。
今天的收穫,正是多年蓄力的成果。一架150座級的大型民航客機,集成了300萬到500萬個零配件,涵蓋幾乎所有工業門類。2007年立項、2017年首飛、2022年取得適航證……10多年時間,數十萬産業人員參與,上千家單位日夜攻關,C919終於一飛沖天。
不只是大飛機,每一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都是久久為功的結果。
新能源汽車,2008年,中國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行業企業發力動力電池、算力芯片等核心技術,政策與市場協同配合。截至2022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過全球一半。今年前10月,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99.1%,在全球跑出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
光伏風電産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試水,行業企業一路披荊斬棘,終於實現由“跟跑”“並跑”向“領跑”的巨大跨越。如今,我國光伏領域多晶硅産量、組件産量、裝機容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風電機組産量佔據全球2/3以上市場份額。
展望未來,高技術製造業投資11.3%的增速,讓我們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構築新質生産力上底氣十足。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縱觀世界經濟史,成功轉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從要素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我們要以加快經濟恢復為契機,把新質生産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圍繞形成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展開積極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説。
以5G産業為例。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截至10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321.5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22.78個。高投入帶來高産出,我國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全球佔比達42%。高投入形成高溢出,從有到優,5G基站已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打通上下游,傳統産業增效能。數據顯示,目前全國“5G+工業互聯網”的項目數已經超過8000個,應用案例數超9.4萬個,助力企業提質、降本、增效。
創造新應用,各行各業綻新顏。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元宇宙·VR數字農業示範基地,300多畝農業項目用上了元宇宙技術;湖北省博物館,觀眾手持鐘槌淩空敲擊,LED屏中的曾侯乙編鐘隨著敲擊擺動,發出對應的音樂……5G的持續賦能,推動一二三産業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到今年9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關企業總數已突破200萬個,充分發揮了經濟發展新引擎作用。
産業體系的質量,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將推動我國創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和系統性提升,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張于喆説。
增進民生福祉,實現更有溫度的發展
——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9%,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翻看中國經濟“三季報”,在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9%背後,“兩個快於”引人注目: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實現“兩個快於”,意味著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山東省壽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村民殷金華感受真切,種大棚15年,他攢下十幾本農家賬。
臨近年底,殷金華細細算賬:“3座大棚,兩茬西紅柿,7個品種,産量行情都不錯,今年掙了80多萬元。”
增收從哪兒來?一筆筆賬算得清楚:新添置自動植保機、電離子空氣調節器,減肥減藥,省工省水,畝産提高15%;試種“青口蜜”小番茄,價格比普通品種高兩三倍……
十幾本農家賬,勾勒出殷金華家的增收軌跡。2008年他返鄉種菜,一年掙七八萬元。隨著規模變大,2013年收入漲至17萬多元。這幾年,村裏建起創業園、打造統一品牌,殷金華搭上“快車”,蓋起新式大棚,一座棚每年能掙20多萬元。“如今,住進新房,生活越來越好。”殷金華説。
拉長時間軸看,這份民生答卷更為厚重。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居民收入結構更多元,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
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把“蛋糕”分好。新時代以來,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全面實施,促進重點群體收入增長措施持續發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數據顯示,自2012年實施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增速連年快於GDP增速;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來首次高於城鎮居民。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歷史上,一些發展中國家正是因為沒有解決好兩極分化、階層固化等問題,結果掉進了“中等收入陷阱”。
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人為本,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了群眾心坎上,在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的帶動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
“兩個快於”從何而來?
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既要努力增加就業,也要不斷提高勞動者技能和收入。
外出務工10多年後,陳千今年7月回到老家四川省蒼溪縣照顧家人,當地人社局主動推送招聘信息。“在一家眼鏡公司上班兩個多月了,每月工資3500多元。”陳千説。
46歲的葉曉陽來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工作20多年,從一個普通的産品技術員成長為研發部主任,收入年年漲。今年,國家提高“一老一小”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算下來,今年個稅已經少繳了1500多元,對我們這种家庭很實惠。”葉曉陽説。
工資收入是居民收入“大頭”。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緊盯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延續推出“降、貸、返、補、提”等政策措施。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22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5%。與此同時,多項稅收政策提升居民實際收入水平,進一步減輕家庭撫養贍養負擔。
城鄉差距縮小,增收潛力釋放。“綠色種植,打造品牌,再‘穿’上包裝,小米禮盒每斤能賣8元,遠銷北京、石家莊等大城市。”河北省邢臺市郝橋鎮吳村農民張成林説。前三季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51,比上年同期縮小0.06。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發展比重已達到60%,鄉村産業培育壯大,農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前三季度農産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
共同富裕,先行先試。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首批典型經驗,總結共富工坊、山海協作等10條典型經驗做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民生改善,共享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蘊説。
民生幸福的另一面,來自穩價保供有力、增收成色更足。
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速度,是名義增長速度扣除同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事關千家萬戶過日子。今年前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3%,物價表現總體平穩。
“兩個飯碗”牢牢端穩,市場供應保障有力。
糧價是百價之基。今年我國夏糧産量2923億斤,秋糧增産已成定局,全國肉蛋奶産能充裕,蔬菜在田面積穩中有增,穩物價有了“壓艙石”。能源穩定供應。當前,原煤、原油、天然氣産量穩步增長,為迎峰度冬提供堅實支撐。
底線兜得牢,社會保障更有溫度。
“防貧幫扶,又拉我們家一把。”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王孟鎮化莊村村民周德營感慨。今年7月,妻子患病,醫藥費花了不少。市裏“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精準監測,當地幹部落實幫扶政策,化解後顧之憂。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目前全國約64%的監測對象消除了返貧風險,其餘也都落實了相應幫扶措施。聚焦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到今年6月底,全國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較去年同期提高4.8%、8.5%。
關心受災群眾的生産生活,確保安居樂業、溫暖過冬。
今年7月底8月初,華北、黃淮等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員傷亡。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受災群眾,高度重視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有關地方和部門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儘快恢復災區正常生産生活秩序。9月上旬,習近平總書記前往黑龍江尚志市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北方入冬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北京、河北受災較重的相關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檢查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最近,記者來到北拒馬河涿州段應急防洪治理工程施工現場,貨車來往,鐵鏟揮舞,冬修水利正忙。這是河北省首個災後重建重大水利工程,將有力提升涿州的城市防洪能力。
抓好災後恢復重建。增發1萬億元國債,用於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北京市門頭溝區對全區清潔取暖設備進行入戶巡檢,具備居住條件住戶的設備維修恢復全部完成。河北省涿州市因洪災受損燃氣壁挂爐和空氣能熱泵全部更換、修復完成。碼頭鎮碼頭村村民杜金亭説:“8月動工,10月完工,裝的是空氣能熱泵,新房裏暖和著呢。”
文旅“火起來”,夜市“熱起來”,人流“旺起來”。消費品質不斷提升,煙火氣裏折射欣欣向榮的中國。“五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人次同比增長70.83%;端午假期,國內旅遊收入同比增長44.5%;中秋國慶假期實現國內旅遊收入同比增長129.5%。人文與經濟深度融合,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
冰雪經濟,蘊含蓬勃生機。滑雪門票訂單飆升,滑雪服、雪具等裝備熱銷,冰雪運動點燃冬季消費。在黑龍江,哈爾濱開展採冰節、冰雪美食節等100余場活動。在遼寧,瀋陽把文化旅遊與專業賽事相融合,推出冰雪演出、冰雪文創等。在吉林,長春冰雪節、查幹湖冬捕節等活動嶄新亮相。
消費場景不斷拓展,消費需求穩步回暖。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實際增長8.8%,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今年經濟發展的含金量更足、群眾獲得感更強。
提升開放水平,實現更有活力的發展
——前10月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32.1%,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
只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發展的重要機遇,將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10月的瀋陽寒潮來襲,擋不住外商的投資熱情。華晨寶馬汽車全球供應商大會吸引了不少投資者洽談落戶。“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成長,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空間。”一名來自美國的汽車座椅供應商説。
這一轉變,放置在20年時間線上格外清晰。華晨寶馬從2003年落戶瀋陽到2015年生産第100萬輛汽車,約11年;從第100萬輛到今年第500萬輛,只用8年,如今全球市場每3輛寶馬汽車就有一輛從瀋陽駛出。
從一條生産線到一條産業鏈,一輛車與一座城手越牽越緊。如今,瀋陽生産基地已發展為寶馬全球最大生産基地。“我們堅定擴大在中國的業務佈局,瀋陽生産基地自2010年以來累計投資1000億元。”寶馬集團有關負責人高翔説。
汽車業是一個縮影。今年前10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947家,同比增長32.1%。數據有力證明:“中國已經成為最佳投資目的地的代名詞”。
環顧全球,這個32.1%來之不易。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背景下,外資企業用實際行動繼續為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充分印證中國這片熱土的強大“磁吸力”。
改革開放45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實現歷史性跨越,區域開放佈局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持續改善。從1979年我國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額居世界第122位,到如今利用外資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二,開放的東方大國,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多年來,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不斷擴大開放,激活了中國發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經濟的一池春水。我國貨物貿易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務貿易從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利用外資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這個32.1%,來自更深層次的開放。
近距離觀察中國數字化轉型成果,拜訪多家國內領先的人工智慧、軟體公司……最近,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彼得·韋愷哲來到中國,4天行程滿滿噹噹,“當前中國已在5G、雲計算等技術發展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數字經濟領域具有巨大潛力,更是我們的機會。”
從地域分佈看,今年我國引資力度不減。前10月,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士、荷蘭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10.3%、94.6%、90%、66.1%、33%。跨國公司普遍看好中國發展前景,中國市場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新老朋友攜手同行。10年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積極投資中國,累計對華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在華新設立的企業接近6.7萬家。我國是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為共建國家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
大中小企業共同成長。在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裏,中小型外資企業數量佔相當比重。“中小企業體量小、專注領域細、對營商環境要求高,中小型外資企業願意來、留得下,進一步説明中國市場的廣闊和投資環境的優化。”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羅立彬説。
開放力度更大。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前10月,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9.5%,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34.6%、14.8%。
開放領域更多。今年以來,服務業成為我國擴大開放的重要領域。取消或放寬多個服務業領域外資股比限制,批復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前10月,服務進口額同比增長23.5%。
從門類齊全的“世界工廠”到商機無限的“世界市場”,中國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今年三季度,中國貿促會對700家外資企業的調研顯示,近九成企業預期未來5年利潤持平或有所提高。
這個32.1%,來自更具活力的開放。
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內,貨物流轉一片繁忙。“‘單一窗口’讓通關效率提升50%以上。”廈門申悅關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報關員劉華德説。
變“多個窗口、多口受理、多次申報”為“一個窗口、一次申報、一次辦結”,截至今年9月底,廈門片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聯通40多個部門,累計上線101項基本服務功能。
走過10年曆程的自貿試驗區,既是深層次改革的開路先鋒,也是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窗口。10年來,我國先後設立了22個自貿試驗區,基本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新格局,累計部署35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向全國複製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今年上半年,自貿試驗區貢獻了佔全國18.4%的外商投資和18.6%的進出口貿易。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今年6月,國務院出臺文件,支持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探索路徑、積累經驗。中國持續推進市場機遇更大的開放、規則對接更好的開放、創新動能更足的開放,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這個32.1%,來自合作共贏的開放。
截至11月17日,累計發送旅客38.3萬人次,單日旅客上座率最高達98.7%,正式開通運營1個月的雅萬高鐵,客流強勁增長,這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閃閃發光。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共建“一帶一路”開闢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世界銀行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實施以來,僅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8%。
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發展了自己,造福了世界。
第六屆進博會,為最不發達國家參展商提供部分免費標攤、免費運輸展品服務,舉辦專場供需對接會。孟加拉國的黃麻手工藝品、讚比亞的蜂蜜、幾內亞比紹的腰果,在中國市場創造前所未有的銷售業績。
首屆鏈博會,亞馬遜全球物流的全鏈路智慧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和本地化服務,引人關注;高通公司與中國移動、小米、愛奇藝等國內互聯網企業融合創新……500多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匯聚一堂,一條條供應鏈變“共贏鏈”。
與厄瓜多爾、尼加拉瓜、塞爾維亞簽署自貿協定;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中國以實際行動持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步履更堅實、信心更堅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透視今年的開放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復蘇、國際貿易投資發展中的確定性、穩定性力量。”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淩雲説。
*** ***
望遠能知風浪小,淩空始覺海波平。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的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回望中國經濟發展歷程,風風雨雨是常態。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經濟在一次次風雨之後更加茁壯。
“什麼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述,蘊含著深邃的“大歷史觀”。
立足“大歷史觀”,我們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也就更有理由堅信“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新征程上,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腳下的路不會是一馬平川。”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來自每一個人的奮鬥與創造。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良好勢頭,中國經濟大船正“乘風破浪向前”!
(本報記者汪曉東、趙永平、吳秋余、王浩、李心萍、齊志明、董絲雨、遊儀、竇皓)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