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是研判經濟形勢的關鍵時期,籌劃未來的關鍵節點。
形勢形勢,既要看形,更要看勢,“形”是當前,“勢”是長遠,“勢”要看理念如何轉化為行動、藍圖如何轉變為現實。
中國經濟,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很多機會窗口,往前進一步,抓住了、幹對了,就能事半功倍。
站在年末回頭看,在2023這樣變亂交織的一年,中國經濟還是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靠的,就是主動作為。
只有做到“進”,才能以進促穩,中國經濟,才能真正行穩,致遠。
過去這一年,在很多關鍵性的領域,蛻變,正在發生:
||根據權威機構發佈的報告,今年,中國創新指數連升3名,成為唯一進入前10的發展中國家。
||當世界開放指數來到2008年以來的第二低之際,中國的開放指數從2012年的0.7107躍升至0.7517,提高了5.7%。
||百勝、蘋果等行業巨頭,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業績指標都創下新紀錄,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稱,全球化工生産都在下降,只有中國除外。
這樣的蛻變,正對衝著外部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
譚主收集了今年以來11400篇外媒與中國經濟相關的報道,對這些報道進行分析後我們發現,每個 外媒唱衰中國經濟的點各不相同:
幾乎任何短期波動的指標都是他們唱衰的依據。現實是,很多指標,在短期波動後,已經逐步趨於穩定:
||最近,世貿組織下調2023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期,但11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
||在經合組織指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下降的同時,不少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投資,卻在上升。
實際上,一些指標的短期波動在所難免,要看到哪些領域發生質的變化,才能看清中國經濟的大勢。
過去一年,能源轉型,以及能源轉型對整體經濟轉型的推動,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樣本。
要知道,人類的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能源轉型和變革的歷史。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驅動了人類過去的工業化,並使得數十個國家先後實現了現代化,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到了2022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2%的背景下,全球能源轉型投資卻創歷史新高,達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9%,較2019年增長70%——能源轉型,意味著經濟的轉型,發展方式的轉型。
對於能源的綠色轉型,很多人的一個固有觀念是,這是一個需要以百年計的長遠目標,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尤其如此。
發展中國家發展工業仍然十分依賴傳統能源,那麼如何才能兼顧轉型和發展?
對此,先發國家的經驗卻無法解答。這是因為,它們採取的綠色轉型方式是,先等高消耗的傳統産業發展充分了,再發展綠色産業。
中國的實踐,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路。
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其中到今年上半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約4.7億千瓦,成為中國裝機規模第二大的電源。
作為後發國家的中國,正在選擇用更可持續的方式,來實現發展。
2012年至2022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36%,在這段時間裏,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卻連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樣,2012年以來,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這充分説明了中國的發展,已經找到了新的增長動力。
這個動力,“含綠量”十足,“含金量”同樣十足。
這幾天,美國經濟學家凱瑟琳·弗洛因德正在上海訪問,她曾在世界銀行工作過十多年,十分了解中國經濟,在和譚主聊起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時,她提到,放眼世界,中國在一些領域走在了前面,最近的一個亮點就和綠色轉型相關。
目前,全球在可再生能源、電動車以及回收利用項目等領域投資規模達1.1萬億美元,中國佔全球投資總額的近一半,是能源轉型方面的最大投資國。
這樣的投資帶來的,是新的技術紅利。用這些紅利再去迭代傳統産能,這樣就可以形成正向的循環。
中國環境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總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佈局環境技術創新最積極的國家。與之對應的,由綠色發展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在成為助推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
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産總值中佔比已超過13%。
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醞釀出了更多新的動能。
以進促穩,就是要通過一整套工作思維和路徑的調整,實現問題的“最優解”。
中國尋找“最優解”的方式,其中的一個關鍵詞是“協同”。因為,協同,意味著各領域積累的優勢,得到融合,並帶來發展的乘數效應。
中國各個省份,資源稟賦和優勢各有不同。而數字化和綠色化的協同噴薄而出的動力,正在推動這些省份,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可以看看這一南一北兩個省份——廣東和內蒙古,今年前三季度,前者依舊是GDP總量排名全國第一的省份,而後者,是今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處於前列的省份。
讓領先者保持優勢,讓後來者縮小差距,這股動能,是如何從圖景,變成了現實的呢?
讓我們先看看內蒙古。以工業立省的內蒙古,工業佔全區地區生産總值的41.7%,在這其中,能源工業佔比又特別大,能源工業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近四成。
很多人想象不到,2015年,煤炭佔其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還高達82.9%的內蒙古,如今,新能源發電量已經全國第一,內蒙古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風力發電量已經超過千億度,風力發電量年均增長14.5%,太陽能發電量年均增長73.3%,新能源電力,成為了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內蒙古的後勁兒之所以如此充足,不僅僅只是挖掘了自身風、光資源充足的優勢。其實,風電和光電本身不易儲存,且流量很難保持穩定,並網使用的效率,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突破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內蒙古選擇的不是再沿著擴大資源開發規模,這種以量取勝的單一思維,而是在2020年,開始聯合位於北京、上海等地的學術科研機構,運用人工智慧等技術,整合力學、電磁學、熱學、材料學、電力系統和控制這些交叉學科的成果,開展技術攻關。短短兩三年內,不僅提升了新能源電力的並網率,還創造了新能源電力多場景的消納運用。
在新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同時,集中于中西部的煤化工産業,以及集中于東部地區的石化産業,也有了一個共同的發展方向:向高端精細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延伸發展,將傳統産業,通過與其他相關産業的協同連接的方式,升級為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當這些新材料作為工業的“原料”,再被投入生産中,它對産業鏈的影響將覆蓋到方方面面。
正是這樣的協同和創新,帶來了中國中西部省份經濟高質量轉型的躍變。
而在廣東,數字化和綠色化的協同,已經創造出了很多更具未來感的圖景。
2022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工業增加值都位居全國第一。但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強度卻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3、1/8和1/5,萬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處於全國大中城市最低水平。
在這樣的基礎上,深圳找到了一种經濟增長質量更高、更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深圳做對了什麼?
有一個細節是,深圳與行業頂尖企業聯合創新,2021年上線了國內首個網地一體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臺,並在2年內又推出了虛擬電廠管理平臺2.0。
傳統的能源系統中,能源的生産、傳輸和消費是分為獨立的環節進行的,很難實現高效的能源利用。
而虛擬電廠,通過能源互聯網,將閒散的電力資源聚合起來,優化控制。在電力供應緊張的時段,虛擬電廠可直接調度這些分散的電力資源,保證電網更加高效、穩定地運行。
技術創新,尤其是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綠色發展的地基、引擎和保障,而綠色的目標,實際上也反過來,正在引領數字化領域提質升級的方向。
一南一北,稟賦完全不同,但卻呈現出同一個轉型升級的特點。以進促穩,是要可持續地進、高質量地進,靠數字化和綠色化相互促進,給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這些,都在給中國經濟向上生長、向好突破埋下更多破土待出的種子。
就在最近,《日經亞洲評論》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出口主導地位正在增強而不是減弱”的文章。
文章提到,專注于綠色技術産品的中國本土供應鏈正在蓬勃發展,儘管整體海外發貨量在減少,但這些商品的出口卻在增加,結果是中國出口實現了再平衡。
這只是世界與中國共享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注腳。
同樣是在幾天前,歐盟兩位領導人訪華。在中歐交流的內容中,數字和綠色這兩個關鍵詞出現得也格外頻繁。歐洲領導人還特別提到在人工智慧領域同中國開展合作。
為什麼重點強調這些領域的合作,需要先了解一下背景:
德法等歐元區主要經濟體的數據已經清晰地反映出經濟疲軟趨勢,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元區內部創新動能長期不足。
中國為歐洲國家打破這種長期的停滯,提供了可能。今年訪華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今年的訪問中,隨著馬克龍一起踏上中國土地的,還有一支規模十分龐大的商貿代表團。客機製造企業空客、法國電力公司、海運巨頭達飛,以及污水處理巨頭蘇伊士集團等大量重量級法國企業,都紛紛派出代表來華。
從最終簽署的合同來看,法國企業與中國的合作領域集中在5G通訊、綠色生物燃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産業。
||法國達飛海運公司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合作開發生物燃料,為未來船用甲醇燃料制訂新的綠色標準打下基礎;
||空客與中國航空油料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促進在中國使用可持續的航空燃料;
||歐萊雅與中國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打造行業首個“美粧數字化循環經濟模式”。
不難看出,中國的數字經濟産業和綠色産業,正在成為全世界共謀未來發展的新種子。
中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大環境下,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的目光。
今年,習近平主席跟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官員,都有面對面的交談。
從地域看,這些國家佔到了全球國家數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囊括全球五大洲。從討論的話題看,各國同中國合作的具體領域各有側重,而“綠色、科技、經貿”則是高頻出現的領域。
這些處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發展任務的國家,都來到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尋找“最優解”的方式,也在帶給其他國家啟發。
在這其中,大多屬於發展中國家的拉美國家格外值得注意。
整個2023年,包括巴西、洪都拉斯、委內瑞拉、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和烏拉圭在內的拉美多國元首紛紛訪華,其中既有再度當選、再訪中國的巴西總統盧拉,也有爬長城、逛潘家園夜市的智利總統博里奇。
如果説歐洲和中國的合作更側重於高端裝備製造和綠色産業,那麼物産豐富的拉美國家也在和中國構建未來的新可能。
目前,全球已探明的8900萬噸鋰金屬資源量中,約有56%位於南美“鋰三角”地帶。南美三國的鋰礦産量約佔全球總産量的30%。
隨著全球新能源發展越來越快,鋰作為製造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金屬,重要性直線飆升。如何在這種趨勢下,將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對自身更具價值的發展?
不久前,智利總統博里奇在訪華時,就圍繞著包括中國企業開發智利鋰礦在內的一系列合作達成了協議。
事實上,南美“鋰三角”的三個國家都希望應用中國公司的技術和資本來促進當地的工業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正在以最高效的方式,賦予這些傳統礦産資源最大化的價值。
無論是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還是環保,世界各國的新老朋友都發現,在中國,他們總能找將自身優勢倍增放大的連接點。
這也是為什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來中國尋找未來”,已經成為了一項共識。
在看清了這一點後,面對目前輿論場中的一些論調,我們才能更好淡然處之。
回看2023,中國經濟迎難而上,積極進取,才有了這些被我們看到的厚積薄發。
儘管眼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儘管一些問題還有待解決,但只要用每一天追求不平庸,未來,會站在我們這邊。
2024,我們一起再向前。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