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本屆進博會上,2500平方米的中國館是國家展中最具人氣的場館之一,那裏集中展示了很多彰顯中國“智”造的展品。從一個個細小的零部件到最終鑄成“國之重器”,這些展品的背後需要一條完整、龐大的産業鏈支撐。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這條中國“智”造的産業鏈。今天,我們先從一台盾構機説起。
總臺央視記者 陳晰:盾構機又稱“鋼鐵穿山甲”,是開挖隧道的利器。這是中國館裏展示的盾構機,這臺盾構機因為施工環境處於終年降雪的高寒高海拔區域,所以,它的名字叫“雪域先鋒號”,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台高原高寒硬岩掘進機。
一台盾構機有幾層樓高、幾百頭大象重,接下來我們把它拆解開,一台盾構機有一萬多個零部件組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這些零部件的産業鏈地圖。可以看到,刀具和主軸承主要聚集在河南,電機主要是在山西,齒輪主要分佈在長三角和重慶。
而如果回到十年前,當時這條産業鏈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和斷點,像軸承、減速機、刀具這樣的關鍵部件,國內企業還製造不了,盾構機的産業鏈是怎樣串起來的呢?
在河南鄭州的中鐵裝備,一批即將出口到歐洲、東南亞的盾構機即將下線。
總臺央視記者 陳晰:大家順著我的手看過去,盾構機最前端黑色的、像滾輪一樣的組件就是刀具,也是整個産業鏈上的關鍵點。不同的地質對刀具的硬度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花崗岩就需要硬度很強的刀具,而這種泥沙岩就得用柔韌性好的刀具。
中鐵裝備集團總工程師 賈連輝:這種高耐磨高韌性的刀具是我們産業鏈的突破。涵蓋(刀具)上下游的企業有20多家,這種協同創新我覺得是重大裝備業的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鐵裝備集團重大專項研究院負責人 孫志洪:盾構是結合工程項目的定制化的大型工程裝備,它有上萬個零部件組成,我們就聯合國內外的高校和龍頭企業,制定標準,搭建實驗臺,做各項的結構參數,聯合進行攻關研發,實現國産化。
用這種協同創新的辦法,這些年,我國聚焦盾構機産業鏈上的“短板”依次突破了被稱為盾構機“心臟”的主軸承、橡膠密封、變頻器等一系列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夯實了整個産業鏈的基礎,同時也帶動了一批製造企業的發展。
在這個倉庫裏,記者看到一排一排的貨架,上面擺放著電機、液壓泵等配件,數下來一共有五六十排,就像一個盾構機的“零件超市”。
中鐵裝備集團採購中心總經理 趙卉:以這個減速機品類為例,已經有十幾家的這個供應資源。不但有河南本省的,還有一些是在長三角、北京、天津和成渝地區,而且現在已經全部實現國産化了。
實現了産業鏈的完備,工程師們還在不斷把盾構機做出新花樣。原本只能水平前進,如今能上下坡、能拐彎,還能垂直作業,通過一項項創新突破推動著産業鏈不斷升級。在這個基坑裏,工程師們正在做一項新試驗。
中鐵裝備集團重大專項研究院負責人 孫志洪:這個是在做主軸承的國産化試驗,以前,我們實現了3米(直徑)級的主軸承的國産化,通過産業鏈的升級,現在我們在做6米(直徑)級國産化主軸承的試驗。全工況的模擬試驗完成以後,我們就可以實現工程化的搭載應用。
從基礎材料、元器件到關鍵部件,再到整機,串珠成鏈。目前,我國盾構機的上下游企業已經有上千家,僅中鐵裝備,盾構機訂單總數超過1600台,出口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産銷量連續六年世界第一。
總臺央視記者 陳晰:中國館裏,除了強大的“中國鏈”支撐起的國産盾構機,上天有中國商飛自主研發的一系列飛機,入海有“深海一號”能源站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還有惠及民生的中國高鐵、各類智慧設備。中國“智”造的背後,正帶動各行各業産業鏈越來越完備,成為助力經濟發展的強大根基。